物物交换这种交易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产生于原始社会,但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种形式在乡村还广泛存在着。
炎炎夏日,西瓜贩子用三轮车满载了一车斗瓜,驻扎在村里废弃的老井边。贩子吆喝几声,很快就聚集起了人群。人们围着车斗,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拨弄西瓜,能相中的,就随手从车斗里捞出来,贴近耳朵,用手拍几拍,听听生熟。这样挑上几个,归拢一堆,让贩子称了。接着一番讨价还价,商定要付小麦的斤数,人们再回家称出小麦,用蛇皮袋子背了过来,由贩子验过,收进专门的袋子里。然后贩子盯着人们用空袋子装了挑好的瓜,欣欣然背回家去。这是笔者小时候常见的景象。不免有“笨怂",挑瓜时张皇无措,拍了又拍,仍听不出所以然,左右张望,讪讪地向巷里的“能人”求助,“能人”复拿起瓜来,像医生一样给做个诊断,“笨怂”这才把心放进肚子里,能安心吃瓜了。
小麦能换购的,除了西瓜,印象中还有铝锅铝盆、方便面之类的食品。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种物物交换,现在看来,一是当时家乡村民主要靠种地生活,外出打工人员很少,粮食有富裕,但普遍没钱,二是小麦国家收购价格一直很稳定,8毛一斤,贩子敢于收小麦,村民也省去了去公社粜粮食的麻烦,三是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后,产出了村民生活需要的商品。三者缺一不可。这种物物交换中,虽然没有实体货币的参与,可交易时都是先根据商品价格、商品数量计算出商品价值,再跟据商品价值、小麦价格计算出所需小麦斤数;类似于套汇业务中先根据源货币数量、源货币买入牌价折算出美元数量,再根据美元数量、目标货币卖出牌价计算出目标货币数量,应该看作一次交易时,双方事先约定清算后应收应付的货币数量都为零,无需结算,是一种特别的支付场景。这是跟原始社会初始物物交换本质的不同,尽管两者形式上是相似的。
这种物物交换,村民几乎总是要吃点亏的,因为交易时贩子会压低一些小麦的价格,对小麦的成色也比较挑剔,另外折算两次,脑筋不好的村民计算不过来,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笔者尝试过拍西瓜,只能听出“嘣嘣”的声音,无论生熟,如果在当时,大概去“笨怂”不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