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点(摘自《好好思考》p.162)
“问思模”知识体系的核心框架:基本问题—思维方式—具体思维模型。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看到原来看起来并不相干的事物背后的深层关系,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本质理解。
1⃣️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下午带牛牛童鞋去做小火车,他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学的热爱和未来从事这一方面学习的憧憬(我相信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费曼的影响),还讲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快走到黄土店站的时候,他突然问了我一句话,“妈妈,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平时遇到的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
为什么问这个?
原来,他是想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了解我喜欢什么,好在下次送礼物的时候能送到我的心里。听他提问的瞬间,想到了这个思维模型。
从我感兴趣的事情去推测我的喜好,看似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解决的是一步到位让关心的人满意的问题,而且,还不着痕迹。
“问思模”模型可以帮我们探索如何挖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间的深层关系。
2⃣️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于3个不同的事情/场景吗?
001 禅让精神
王强在《商业本质的嬗变》中,讲了他们投资的“一起作业”平台关于人才流动的“奇葩”公司文化,特别有意思。
他们从CEO到创始合伙人到VP到总监级的人,或者具体的执行人员,几乎是零流失,但是内部的流动机制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
已经非常厉害的CTO,在公司发展到一个节点上时,认为应该有一个更优秀的人替代自己,于是推荐了一个更厉害的人担任CTO,自己退居二线成了这个更厉害的人的副手。这样高级别岗位的流动,不止这一个。至少有十几个高级的岗位都做到了这种非常自然也非常健康的内调。这么做的原因,是那些他们眼中更优秀的人能让业务更加迅猛地发展。
我好奇的是,他们如何找到有这种有禅让精神的成员?到底是通过制度还是通过员工对于未来期望的信心,才使得这些人宁愿牺牲眼前的职位利益,也要为了公司的长足发展作出“牺牲”?
002 捐款
在教堂跟着老外学英语的时候,有时候聊起来,知道那些信众,无论收入高低,每月都会捐出收入的固定比例给教堂,作为维护教堂、支持他们做慈善的费用。
我曾经问过几个老太太,这些捐出去的钱,都会去到哪里?
牧师的工资
传道士到全球各地传教的支持
给无家可归者的救助
……
其实我知道有人的收入不高,但是依旧会选择持续捐献。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一些个人享受,为了别人/世界更美好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人。
到底什么,在支撑他们这么做?信上帝?能永生?还是,有共同的愿景?
003 自律精神
晚上跟社群的几个人语音,说起输入输出的问题,有人提到说,加入时以为自己会为了收获最大化,自觉打卡,实际体验下来,并非如此。
不输出的原因,有很多种。
但是,我自己总结,没有一个共同的打怪目标,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共同的“打怪任务”,自律会让步给比较、恐惧和其他。
而假如有共同的目标,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同侪压力会把我们踢出自己的舒适区,愿意为了别人去做一些对自己而言有难度的事情。
3⃣️我能用这个启发点赚钱吗?
持股思维:
不管是社群设计,还是团队管理,都要先清晰愿景。发现问题没法推进,马上做坦诚沟通,协商改进模式。“如果这是我自己的事业,我该如何做好它?我还能从哪些地方学习?”
4⃣️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思维模型?
自我超越
共同愿景
深度汇谈
5⃣️下一步我可以马上做什么?列行动清单。
跟小伙伴们逐一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