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这本书的渊源,源自大二暑期选的英美文学概况,授课的是一个来自Berkeley的极其慈祥老太太。老太太不怎么会使用电子产品,上课带着我们读纸质的书稿。当时我的英语还很烂,上课唧唧呱呱乱说一气。
Genra这个单词就是在这个课上学会的。老太太让我们聊聊favorite genra,我就说我喜欢Sci-fi (之前那个寒假我刚看完三体)。课下找她聊天,她说你听说过一个写书的叫Dick吗,Philip K. Dick。我一脸懵。她说那你听说过一部电影叫Blade Runner吗,我只好用恍然的语气啊~~了一声。她说你去找找这本书,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就是Blade Runner的原著,我很喜欢。于是我去找啊,淘宝上倒是有几本,很贵且销售量为零。后来找到了pdf打印成册,但是英语太烂果然还是看不进去。现在,我知道Blade Runner就是《银翼杀手》,也喜欢上了P. K. Dick这个伟大的作家,但却记不起这位慈祥老太太的名字了。

我好像每次写书评都要啰里巴嗦先讲一堆跟书内容无关的事情。别人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对自己来说,读过的书组成了生命中诸多坐标线的一条。每一本读过的书,不仅穿越时空地搭载着作者的絮絮叨叨,也记录着作为读者的我的存在。如果我总是不小心写很多引子,那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和我的相遇就充满缘分。
暑期课之后又一年的夏天,我在芝加哥。芝大校园55街(也许是56街)有一间旧书店,如半埋在地下的藏书阁。我看到书架上P. K. Dick的书占据了一排,但是没有发现这本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店老板是一个声音低沉浑厚的年轻人,他说啊哈,P. K. Dick, you like him? 一周之后打来电话通知我,他们把这本书从库房调过来了。用9刀买下这本平装的小书,我觉得自己用一顿饭钱换了个宝贝。
语言结构方面,这部小说是易读的。我暑假买到手,回国前就已经读完了第一遍,而同一批在旧书店买的Sense and Sensibility至今没读完已经几乎放弃了。。。语言大篇幅是对话组成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多以he said to himself这样的方式展开。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家呆着,基本是朗读出来的,觉得朗朗上口,很有剧本感。情节慢慢收紧,中间也有反转,有小高潮的起伏,能吊着你的胃口,虽说是50年前的作品,读起来也不觉得狗血。即使仅仅冲着这本书的语言美,今后也会不停地重翻吧。
科幻设定方面,这部作品多少受到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World War Terminus之后,地球面临生态灾难,物种灭绝,人类大规模移民,留在地球上的少部分人类,也有许多受到辐射尘埃的妨害而变成“the special”,被社会边缘化,失去繁育健康后代的能力和权利。对未来核战争的合理想象。A war with no winner. 这样冰冷的描写是给读者的警醒。有趣的是,五十年前Dick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将未来设定在2018年的某一天。1968年Dick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苏联在1991年之后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故事里还有Police Office of Soviet Union.
现在的我们就站在未来。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今天看起来并不新鲜了,至于当年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震撼,我只能去想像。去年(前年?记忆力负分...)大热一波的美剧《西部世界》探讨的思路与其类似。跟着主人公Rick——一个捕捉潜逃的Androids的职业赏金猎人(bounty hunter),Dick试图让我看到,当Androids和human在智能和外表上都逐渐接近,人类将面临怎样一场自我认同(identification)的危机。人性?似乎已经不能一以概之地模糊化了。人的个体,人的群体,依靠怎样的共性缔结在一起?人造出的人,有血有肉,为何不能称为人?
从开篇生活气息浓重的夫妻二人早起吵架的场景切换到危机四伏的工作场景,Dick对细节的描写之深入,反映的是他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严肃。不论是mood organ还是V-K empathy test,Dick对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理解至少在我看来是很深入的。这赋予了这部作品一定硬科幻的魅力。与《三体》的鸿篇巨制不同,想象力并未成为这部小说的主体。Dick的描述鲜有理想化的人格描写,也没有震撼的场面,一切细节告诉你发生在未来,但你可以轻易将其套进六七十年代洛杉矶都市和城郊的场景里。在这样的熟悉场景里,real animal和false animal的道德纠结与我们有关,渴望拥有一个real animal而以小职员的姿态奋斗的人们与我们有关,与一个Android发生感情关系的bounty hunter与我们有关,当他用laser beam “retire” 掉他所爱的Android的同型号个体的时候,我们也是这个废弃的公寓楼里的观众。。。
这样的道德危机甚至生存危机从来离我们很近。
据说电影的结局与小说不同。不知道电影里改编成了什么样子。但是小说中的结局,是让我有些困惑的。第一遍读不明所以。第二遍读,发现这一本书描述的事情都是在24小时之内发生的。从某一天起床上班到第二天上午回到家中在“long deserved peace”当中沉睡过去,主人公心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经历的波折是恐怖的。所谓“有时候,命运的改变就在一夜之间”吧。但是Rick没有自杀,没有心理崩溃,虽然感到了死亡的临近,但并没有死去。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让读者失望,并没有用鲜血和生命的消逝在震撼中结局。相反,一只路过的蛤(toad)将Rick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24小时之后,世界有什么变化吗?地球还是照样旋转,radioactive dust还是在威胁着生命,产业巨头们还是在不断更新他们的新型号Androids,殖民地的Androids还是在不断逃跑,bounty hunter们还是会有赏金可拿,不过少了6个Androids而已。
最后的最后,意味深长的大概是,Rick的妻子Iran为Rick捡到的electric toad订购了饲料——electric flies.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小说成书于1968年。1982年,根据其故事改编的电影Blade Runner上映,影响了一代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同一年,53岁的Dick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