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年,他78岁,话越来越少,常一个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时候,他像一条刚上岸的鱼,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初秋的一天,经历过八国联军蹂躏的天津城,满目疮痍,一片残垣断壁。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鸿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无处不风波。
李鸿章油灯将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弱国无外交,哪里有商讨一说,不过是签字罢了。
可是偌大的中国,不派李鸿章去,又能派谁呢?
这一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
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两个月后,李鸿章病情急转直下。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和众大臣逃离京城,全大清能够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个病床上的李鸿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的病床前,几个俄国公使前来,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是油尽灯枯。
但俄国人态度蛮横,强迫他立即签字。
签完字后,李鸿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气没喘上来。
身边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
李鸿章瞪圆眼睛,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又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听到这句话,李鸿章闭上眼睛。他死后,大清上下,哭声一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