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事,若仅凭一个兴趣爱好,其实是很难坚持的。总有些让你不能弃笔的理由,会超出兴趣爱好,让你一直写下去。
于我而言,这些理由就是我的经历。有些地方,只要你去过,你就会想写点什么。
1、求学的地方
同龄人中,很多人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个地方读书,而我的求学之路却走的比较漫长。
小学毕业后就去了县城的中学读书,这一去就是四年。过早的离开故乡,让人的思乡之情来的更早。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不再活泼打闹,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
恰逢同学少年,青春正美,县城的香樟郁郁葱葱。独自走在路上,叶隙里碎光随风闪动,是一种孤单与快乐并存的日子,有太多话想写。
高中之后,抑郁症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从垂死挣扎,到彻底放弃,再到触碰一点光想活下去,已是一年之久。见过和风里的流年美好,也深堕暗崖里无法自拔。手握一只笔,要写多少字才能让自己平静已经记不清。只记得一件事:心情再差,写着,写着就好了。
那一年生死看淡,也是那一年向死而生。
转学到老家镇上的中学继续读书。此时的我,越发执迷于文字。空间日志成了我第一个公开写作的平台。也是那段时间,我读懂了海子,开始写诗。
大学就走的更远了。那时,我突然明白以前的思乡只是小打小闹。可是再也不想在空间的熟人圈里去写文章。于是,我开了博客。博客就很私人化,虽是公开的,但是基本没有人看,像是自己的后花园。我可以写的很尽兴,很痛快。
2、旅行的地方
写作和旅行总是分不开。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若是去了新鲜地方,总会忍不住写点文字。
喜欢后弦的那首《唐宋元明清》,歌词太过精妙。每每听来,总是韵味无穷。后弦说,这首歌是他路过西塘古镇时写的,那时我就在想,什么样的地方能写出这样的词。
后来,我专门去了一趟西塘古镇。站在桥头上,看着渔夫划着木舟从桥下穿过,两岸灯火通明,红色的灯笼让我瞬间明白何为“灯火阑珊”。再一抬头,呵,一弯月出现的太是时候!
读词无数,深喜姜燮那首《扬州慢·淮左名都》。一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一次偶然,我去了扬州的瘦西湖。水波平缓,二十四桥曲折延伸,岸边杨柳依依,也突然明白写此词的姜燮该有多么愤恨和无奈。
打小就爱唐诗宋词,翻烂了几本《唐诗三百首》后,我也顺着唐诗宋词提到的地名,先后去了一些地方,亲身感受了一下。
确实,那些韵味,没有亲自经历过,没有脚踩在那片地方,真的很难懂。
3、故乡
故乡当要和异乡做对比。
无论是求学还是旅行,虽也提到故乡,但那时总给人一种可以回去的错觉,大抵不会那般沉重和深切。
真的在他乡定居的时候,突然觉得故乡真的成了故乡,再回去,我已是他乡人。那种感觉,无法用文字去说。
工作后,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每次回去,我总有各种复杂的心情,我总要坐在我的桌前去写点什么。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却又很陌生。下笔时,忐忑又很不安。
躺在老家的床上,也会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会严重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那时那景,都会深深印入脑海,写作,只是很随意的吐露罢了。
又过一年。昨天刚从老家回来,两地奔波除了身体上的疲惫,更多是精神上的痛苦。临行前,窗外的雪还没化,父亲强行要让我带瓶水在路上喝,他拿了个玻璃杯,往里面倒水,我说我来倒,他执意不肯,拉扯中我无意间碰到了他的手,很冰很冰的感觉。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心都凉了。
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看着窗外,心情很复杂。耳机突然随机到了王力宏的《落叶归根》,应景的小提琴声奏完,他刚唱完两句歌词,就已红了眼眶.......
举头望无尽灰云
那季节叫做寂寞
背包塞满了家用
路就这样开始走
今天刚好生日,还没睡醒的时候,母亲给我发了微信说:儿子生日快乐。还附带了一个红包。
其实,我早就明白写作对我的意义。人们会给写作赋予很多意义,可对我来说,无非是让自己那颗不安的灵魂有个安家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