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场
伟大的历史盛会
文章来自公众号《一个都承盘》
《红楼梦》里曾有过一段关于王熙凤和赵嬷嬷的对话描写,王熙凤说到:
…当年太祖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偏的没赶上!
”赵嬷嬷道:“哎呦,那可是个千载难逢的,他们贾府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得像淌海水似的!
对话里描述的,便是关于康熙南巡时的场景。古代帝王有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叫巡幸,指的是皇帝离都到各地方巡视的行为。《旧唐书·玄宗纪上》就有记载“命巡幸所至,有贤才未闻达者,举之。”
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很喜欢到各地方巡幸。他曾三次东巡,三次西巡,北巡次数更是多达四十八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于到江南地区的六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结束后,康熙命曹寅之弟曹筌为监画,征召王翠,杨晋等当时著名画家,将此次南巡之行绘制成巨幅历史画卷——《康熙南巡图》。
康熙难巡在民间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这浩瀚的画卷面前,惊叹画卷出现的万般风土人情,农业、商业的繁荣锦盛,同时好奇的窥伺着画卷里,那个气度雍容的康熙皇帝,一路从京师出发,经过济南泰安,浙江苏杭,最后回京入跸的一举一动。
康熙南巡自然不是为了单纯的游山玩水,那他屡次南巡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呢?
康熙二十三年(1654年)第一次南巡时,康熙曾谕河道总督靳辅“黄河屡次冲决,久为民害,朕欲亲至其地,相形度势,察视堤工”。显然,康熙皇帝对外宣称南巡的目的,是为了亲自到黄河观察水患,寻求治河方案。
康熙难巡在民间清朝初期,黄河下游河道从河南的开封、商丘南下,经江苏的徐州、宿迁,与运河交汇于清河县,水情复杂,河患不断,经常泛滥成灾,祸及江苏山东。雄才大略的康熙自然不会放任黄河水灾不管,《清实录》里就有记载康熙曾对大臣言“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遭运为三大事,夙夜魔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他所言“黄、运两河运道民生饮系,朕日切心劳…今特谏吉南巡,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说到做到,康熙六次南巡之行,都亲至黄河视察,经常与河官靳辅,张鹏翩讨论治河问题,甚至涉及具体操作。可见南巡治水之论,所言非虚。
而观览民情,也是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古代的皇帝没有网络,没有各种通讯手段,所听所闻大都通过官员传达,是否属实,是否有所夸大或者隐瞒,全赖于皇帝自己的判断。而有限的出宫巡幸,就是体察民情的好机会。
康熙难巡在民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经高邮、宝应等地时,见民房倒塌、田地被水淹没,对两江总督王新命说:“朕此行原欲访问民间疾苦,凡有地方利弊,必设法兴除,使之各得其所。昔尧忧一夫之不获,况目睹此方被水情形,岂可不为拯济耶?”
若没有亲自到民间看见这疾苦,康熙皇帝大概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天子到民间体验民情,让治下的民众感受皇恩浩荡,心生敬畏,从而对朝廷更加忠心。前者是手段,后者则是目的。
当时民间对于康熙南巡的目的还有另外的说法,认为江、浙、福建一带为南明故地,当地人对明朝的还有所留恋,加上当地文风鼎盛,思想复杂,许多人带有反清情绪。康熙南巡乃假借治河之名,实际是为了到江南地区展示天恩,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对负隅顽抗者,则予以雷霆之势镇压。
《清圣祖实录》中有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对江南巡抚汤斌说“江苏风俗奢侈浮华, 当加以化导,移风易俗非旦夕之事,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如此看来,民间的说法,也并非捕风捉影,毫无根据。
康熙难巡在民间后世的研究者还通过《康熙南巡图》中康熙渴明陵,祭孔子,拜泰山和南巡途中召见学者,多次举行考试等行为,认为康熙在力图向世人证明清王朝的正统,拉拢当时的文人,改变民心。
真实的情况是否如此,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留下的证据猜测判断,去接近真相,因为历史本身只能讨论而无法确定。但无论如何,康熙南巡之举,给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康熙南巡图》,让我们可以领略当时江南的繁荣,可以看见当时最高统治者走访在民间的另外一种模样。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第二次南巡经历为题材,由王翠杨晋等当时多位著名的画家合力绘制而成,共十二卷,每卷纵67.8厘米,横15.55~26.125米,绢本设色。每卷图画都以康熙为中心,延伸出此次南巡的路线,让我们能在各自的想象和理解中将康熙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就像皇帝另类的“起居注”。
画中出现山水城乡,人物走兽,房屋商铺鳞次栉比,大量反映了当时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让人惊叹的还有每幅画卷中出现的成千上万的桌椅,床榻,几案等各式家具,种类丰富,细节刻画清楚,堪称家具中的百科图集。
康熙难巡在民间康熙是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当时社会的文化民俗还没有完全从明朝转变过来。家具的风格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康熙南巡图》中出现的家具风格形制大都上承明式,结构严谨,装饰简单,整体看起来大气朴素,简洁优雅。
如第七卷描绘康熙南巡无锡到苏州时的场景。在苏州阊门,康熙坐在徐徐靠岸的船上,神情悠闲泰然,双手置于膝上。船头斜对着岸上的红色地毯,两边卤簿腰挎长刀,手执各式仪仗,双脚脚尖向外,站姿笔挺有力。往前是官员跪在地上,翘首以盼皇帝。尤引人注目的是,一匹通体雪白的骏马,背上装象征权利和尊贵的黄色马鞍,四腿刚健细长,侧身歪脑,灵动的眼睛望着即将靠岸的船只,顾盼生姿。
正中间摆着一张四面平直枨条桌,侧面双横枨,光素直腿,正面挂着桌围,因而看不清楚有几根直枨,但猜想也应该是两根,与侧面呼应。整张桌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线条明畅,朴素大方。
又如第三卷,康熙从济南府经泰安州致礼泰山,登城巡阅,头顶黄罗盖伞,身后卤簿随从若干,身形皆矮于康熙帝。城下城门洞开,南巡的前卫骑兵穿过石桥,渐渐远去,行进在起伏的丘陵山峰之间,一路或回头,或向前张望,千回百转,路过山河人家,直到泰山脚下。
山脚下是僧人居士,士兵官员,或三五成群交谈,或回首张望。除两位体态雍容,顶戴花翎的官员身形挺拔之外,其他的人皆弯着腰背,甚至连那匹白色骏马,也前脚弯曲,低头向下,仿佛承受着泰山无形的威压。
而此处的中心则是一张四平面霸王枨条桌,正面同样围着桌围,未能窥见全貌,只是从侧面依稀可见,此桌霸王枨下的腿足中部横着一根罗锅枨,使桌子更显稳重,但霸王枨之下再装罗锅枨的造法并不常见,可谓奇特。桌面正中摆着一个香鼎,冒出袅袅的烟气,两边对称的放着烛台和花瓶。抬头,目光沿着险峻弯曲的山路远去,路过一个个古色古香的牌坊,目光所及,一片古意盎然的房屋就坐落在泰山山顶。
《康熙南巡图》中出现的家具大都简单质朴,以桌、椅、凳、案为主。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家具。例如第七卷中出现的六足有束腰香几,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曾经写道“圆香几足数多为单,非三即五”,此香几却为六足,而相比其他香几,它的腿足弯曲程度又较小,足下圆形托泥,显得高瘦而亭亭玉立。
康熙难巡在民间香几置于街道旁,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两边繁华热闹的商铺内,河道里的游船中,都能瞧见各式桌椅案几,样式简洁实用,在生活的琐碎和繁忙里,带上了许多烟火之气,真实且平易近人,而这也是此画本身的气质。
历时三年才完成的《康熙南巡图》以康熙帝为中心展开,囊括山水,房屋,人物和鸟兽,街市错纵,舟车辐辏,包罗万象。观之,将自己的精神置于清朝的盛世中,繁华的街道在画中流动,仿佛在眼中慢慢活了起来,耳边人声鼎沸,骏马的嘶鸣和蹄声由远而进,忽而间,眼前就出现了雍容闲雅的康熙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