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今夕
兰善清
圆通寺遗址位于郧阳经济开发区西南丛山的曾家沟,此地毗邻张湾、茅箭和郧阳区青山镇,与昌升商贸城、十堰高铁站相俦,处十堰大道和规划中的十堰快速通道相交的坐标上。平均海拔500米,林木郁茂,山体葱茏,谷地湿润,天泉喷涌。九条龙脉盘桓,山峦呈环绕合抱之势,迢迢迁延,巍巍攒簇;十数畈旺地坦呈,漫谷越壑,或隐或显,阴阳分割,云雾袅袅。年平均气温20度左右,四季分明,既无酷暑,亦无旱涝,山果盈视,野蔬匝地。青山常青,绿水常绿,画眉婉转于谷涧,喜鹊喳喳在虬枝,蛙声阵阵,知了和鸣,草蛇出没,蜈蚣探头,水草花木葳蕤。山民散居于坳地平坡,或农耕或养殖,有天颐之舒。茶山朝阳,芽嫩色碧,曾为府衙专享;山下为古时驿道,故有茶店地名,茶之肆,供四方商客绅士品茗雅谈。俯瞰足下十堰,昔日古风顿然在目,渠堰汤汤,稻浪滚滚,南坪佳地无际。
几帧翠屏,四方福地,亲山,抱云,吸氧。
山峰敞怀处有坍圮着残垣断壁,土坯一堵,砖混一堵,勉强构成曲尺两面的屋角,柱梁横檩衰朽,伶仃孤立,屋椽几根,瓦片几张,废败不可尽言。杂沓处,一派萧萧然、萋萋然,岁月流金不知几何。残存者,络绎相观,不过五六间旧舍而已,而上下左右屋场坦然,当年大场面依稀煌煌。解放后曾为校舍,曾为牛场。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中“黯兮惨悴,风悲日曛。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之句似可言圆通寺现状。荆棘蓬藤中掩映着仆地一方两平米见方的古碑,经地方文史专家邢方贵先生精心拓印,得一睹碑文其详。碑载圆通寺于大明天顺年间复建,弘治13年立此碑,时任住持佛依,总住持佛宽、佛海。碑中明确该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乃梁朝大兴寺院之余绪,亦因缘于太宗皇帝一段感恩的奇幻心旅。碑记太宗爱妃患眼疾,太医无术,老道进言,需白鹿之血点睛殊可。太宗依言,命尉迟敬德帅军于终南山寻觅白鹿,将军领命而行,于千山万壑中得见一团精灵般的白雾迎风而飘,悠悠行云,越秦巴,入汉水谷底,尉迟与众军士驰马紧随,至汉南曾家沟降白雾射白鹿,遂八百里加急送长安。太医以天鹅之羽玷白鹿之血医太宗爱妃眼疾,不日即愈。疗效之神,令太宗大为感怀,便念及白鹿落地之祥,即敕命于曾家沟兴建圆通寺。
圆通寺建此旷山,缘于此。
何不名白鹿寺以祭奠白鹿之德惠却以圆通名之?
此乃佛寺之讲究,圆者圆满普遍,通者通达无碍,“圆通”即为圆满普遍通达无碍的境界,即是究竟觉悟的境界,大大的包含了太宗的感恩之心。
《三藏法数.四十六卷》讲:“性体周遍曰圆,妙用无碍曰通,乃一切众生本有之心源,诸佛菩萨所证之圣境也。若吾辈凡夫,以如子忆母之心境,秉持六字之洪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是依行门行圆通者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以人法立题焉。”《楞严经》亦对“圆通”有所解:圆通乃法门,此法门有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二十五修为,所修可获菩萨乘、独觉乘、缘觉乘、声闻乘等四乘圣果。从曾家沟这地域看,此地通达四方,交集南北,勾连上下,据山聘水,可谓世道之圆通。
鉴于上述种种,“圆通寺”之名根深矣。
圆通属于观音菩萨道场,是人们祈福保平安的精神高地。圆通亦是观音的三十二个法号之一,意为明白、开窍。为何观音又叫圆通?据佛教经典:观音是耳根通即六根通,是所谓一根通则眼、耳、鼻、舌、身、意通也。观音菩萨能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其意为“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遍满一切,融通无碍。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又有圆通尊、圆通大士之称。即证三昧,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复归一精明,无复根隔,内外圆通,诸根互用,身心无碍,理事无碍,是名圆通。三昧是正受,就是戒定慧达到了圆满的程度,定慧等持,清净平等的情况下,这时就有能力把六根六尘产生的幻境破除,达到物我两忘、法外无心、心外无法的境界,就像净琉璃,内含宝月,再也没有智慧上的障碍,六根不再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就能明白一切世间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当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诸根都是能转境界的法门,不再被境所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这时性与相不二,理与事一如,身心快然,获大安稳,就达到了圆证不二法门的境界,圆满的佛的境界。圆则无缺,通则不二。
圆通寺为皇帝敕建,规制宏大,坐南朝北,占地100余亩,建筑绵延一面博大的山坡。千年里,一直存有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等楼堂。寺院内古木参天,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殿堂建筑古典恢宏,佛像庄严,慈祥如生,处处能感应到莲花佛国的观音道场气场。与佛教建筑供伴的是古典园林建筑,小桥流水,莲花喷泉,假山洞天,亭塔耸峙。
寺前广场有三楹石牌楼,中间匾额“圆通寺”三字,两旁楹联为:“梵呗钟声寂寂惺惺观自在,红枫鱼火尘尘刹刹见如来”,此联将佛学哲理和郧阳山水景色融于一体。牌楼内侧一块匾额“回头是岸”,属于宋代某大儒所书,笔力遒劲,力透山门。
沿中轴线过牌楼进山门是天王殿,殿内袒腹笑颜的弥勒菩萨供奉于殿堂中央。弥勒菩萨之后方,身着甲胄、手执金刚杵的韦驮菩萨,其护法护教之愿,凝然于气宇之中。神态威严的四大天王为守护佛法之善神,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及北方多闻天王,他们手中各拿着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法器,守护佛法,镇卫国土。
走出天王殿回头可见一匾额,大书“三洲感应”,此乃韦陀菩萨供奉之殿。“三洲”者须弥山周围之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韦陀菩萨受佛陀嘱咐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修行勇猛精进,最后亦将成就佛道。
出天王殿,两侧是钟鼓楼。正中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如来,中间佛祖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左为东方教主药师流璃光佛,右为西方教主阿弥陀佛,庄严神圣。
殿后是鳌鱼观岛,泥塑彩绘三十二应活灵,善才童子五十三参禅佛。大雄宝殿后门上方有“慈航普渡”匾额。殿后放生池,过放生池拱桥,是“观音阁”。观音阁二层建筑,里面供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观音。寺院与花园融合,互应生辉,相得益彰,紫烟缭绕,梵音和鸣。
圆通寺西花园景观区设置水上露天金玉观音像、莲花池、莲花喷泉、待月楼、回廊、水榭、旱船、茶室、信众接待室、九曲石桥、观湖亭、慈孝亭、假山洞天、奇花异草甸、金鱼锦龟池等。
千年香火鼎盛,百里信众芸芸。圆通寺名声久植,先前村镇建制,皆以“圆通”命名,诸如现今的茶店、茅坪、长岗岭、大岭山等区域古时统为圆通保所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