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稀缺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即一种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的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余闲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余闲的存在,令我们感觉不到权衡的存在。反之没有余闲,就是让我们处处陷入权衡式思维之中。
稀缺的定义,即一种需求比资源多的主观感受,这就引出了主观感受与实际限制之间的对比,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有限的金钱、时间等资源,而装箱的概念则令这种差异变得更加尖锐。实际限制和权衡永远存在:行李箱不管有多大体积,都是固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只有小行李箱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稀缺的存在。
这时,我们才会注意到权衡,才会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同时,从客观上讲,小行李箱也令稀缺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大行李箱不仅给予了我们更多的空间,而且也消除了稀缺的感受。我们不仅会觉得自己拥有了足够的空间,而且也想不到要去做权衡。虽然时间限制和权衡无处不在,但人们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余闲的概念深入到稀缺心理的核心。拥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就像亨利•戴维•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