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你乘坐一架座位不固定的飞机(像公交车那样可以随意选择位置)从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登机的时候,听到空乘们的对话,说还有少量的机票没有售出去。而你正幸运地在飞机尾翼附近找到一个没有人做的临窗位置,这个位置的旁边,也没有人坐。这时候还没有找到座位的乘客开始陆续走进来,他们的眼睛四处张望,打量着机舱里越来越少的座位,想挑选一个最好的。
这时,你把箱子放在旁边闲置的位置上,拿出当天的报纸。你一边看报纸,一边用余光观察着他们,担心有人会突然坐到你的旁边。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位置已经被占用,你甚至把报纸铺得更开,希望你的意图更加明显。
你能想象这幅画面,并且为之感到似曾相识吗。
会的。你一定会的。
甚至你还有可能体会得到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
当你把别人当成了麻烦和威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尽管有时别人什么也没干。
这就跟我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有密切的关系
——《别找替罪羊:如何跳出自欺欺人的思维盒子》。
这是一本被定义为职场书籍的书,然而读者范围却相当广泛,横跨各个行业。尽管被定义为职场书籍,读者们却能从书中读出看待生活的基本理念,不管是经营婚姻、抚养孩子,还是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和快乐。
如果要给这本书的运用领域划定一个范围:
第一个被囊括其中的,就是招聘。很多机构会在他们的招聘流程中运用这本书,将此书的阅读和理解分享作为招聘的一个环节,开展头脑风暴或者无小组讨论,或者在一对一的面试中,讨论如何运用这本书来维系感情、增进合作、解决争执,为达成目标提高效率。
第二个被囊括的领域就是领导力和团队合作。
第三个是冲突调节和解决,甚至于美国某个大城市的警察局,运用这本书以及它延伸出去的图书《解剖和平》里的思想方法,深入理解“走出盒子”和“和平金字塔理论”,降低处理案件过程中的投诉率,提升法律执行力。甚至很多需要处理调停案件的法官也在调停之前要求争执双方阅读这本书。
第四个是责任转换,自我欺骗的解决建立在公司坚实完善的责任承担机制,走出自我欺骗的盒子,能让整个公司上升到积极主动、勇于承担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尚被困于盒子中的企业无法企及的。
随后一个领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对自己的感受、对他人的看法、对未来的规划、对现在的改变,这本书在私人教练、咨询顾问和心理咨询师中同样深受欢迎。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亚宾泽协会。
美国亚宾泽协会是一家学术底蕴深厚的管理培训与咨询公司,由来自商业、法律、经济、心理学、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专家组成,曾经成功帮助上百个组织减少认识问题,提高利润。其客户遍及诸多行业。知名的有谷歌、微软、波音、耐克、雀巢、壳牌、美国海军、康奈尔大学等。
介绍完作者和书本,我们来看一看书中的内容。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自我欺骗与思维盒子,我们是如何困在盒子里的,以及如何跳出盒子。
自 我 欺 骗 与 思 维 盒 子
首先我们来定义,什么是“自我欺骗”。
你会发现某人存在问题,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人非常抵触别人对他的建议和批评。这种看不见自己身上缺点的行为,就叫作自我欺骗。
在明确了这个概念以后,这本书通过讲述“我”作为高层新任职成员,和执行副总裁巴德的谈话。用巴德亲历的故事,引导出问题的核心。
我们,包括巴德,包括“我”,都会存在一个问题。就像上面想象那个场景,你是把正在寻找作为的对方看作和你一样有着类似需求和欲望的人,还是仅仅把他看做一个物体——就像你说的,一个潜在的威胁,一个公然的挑战,一个糟糕的麻烦,又或是一个令人 头疼的问题。合适一个值得思考和反省的话题。
什么是思维的盒子?
把与我们交谈、共事的对方,当做我们达成目标的“物”。
这就是思维的盒子。
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把对方视作为“人”。
说起来简单可笑,但是却相当容易被“自我意识”所欺骗。
人们对待我们的态度并不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做。用态度说话,永远比你说什么,来得管用。看得到自己的问题,跳出思维的禁锢的盒子,站在广泛一点的角度俯瞰自己和自己的作为。
就像游戏中的“上帝视角”,然后调整自己在处事中的方法、态度、行为,以达到实际的最好效果。
人们对待我们的态度并不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怎样去做。
我 们 如 何 进 入 到 盒 子 里
所有人都会被困在盒子当中。没错,所有人。
“既然所有人都在自己的盒子里,”我说,“甚至包括你和巴德这样成功的人,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在于,尽管我们有时会困在盒子里,或许永远都会或多或少被困住,我们的成功却来源于时不时地跳出它的限制。”
书中提出的两种行为方式:
1、在盒子外边,把别人看作平等的人。
2、在盒子里面,把别人当做物体。
弄懂了什么是“自我欺骗”和“思维的盒子”,书中又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自我背叛”。
所谓“自我背叛”,是指我背叛了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的想法。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什么叫做:背叛了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什么的想法?
这里,请大家再来跟我假设一个画面:
你在直梯门口等电梯,电梯来了,你跨进去,就在电梯门即将关上的前一刻,门外几米远的地方,一个人气喘吁吁的跑过来,似乎想从正在关闭的梯门挤进来。当然,他没有赶上。电梯门关上了,停留在你眼前的最后一刻的画面,是他神色匆忙的样子,可能脸色因为快步奔走变得涨红,右手还向前伸着,就差一点就够到了电梯按钮。
你脑海中会有一秒钟,下意识的想要按住电梯里面的开关按钮,帮这个年轻人留住电梯。但你实际最终并没有这样做。
这样的场景也必不会陌生。这就是所谓的背叛了自己应该为别人做点什么的想法。
再比如:
你是一个丈夫,深夜躺在床上,枕边是已经入睡的妻子。你也一样,在万籁俱寂中很快入眠。这时候孩子突然醒了并且嚎啕大哭,你被惊醒,看向墙上的钟表,凌晨1点。你的第一反应,是想要立刻起身,做点什么,比如安抚孩子,这样你的妻子就可以好好的安稳睡一觉了。
可是,仿佛又有什么阻碍了你,可能某一次,你并没有起身,而是静静的躺着,等着身边的妻子醒来去照顾孩子。如果她没有醒来,你甚至有可能会清醒的体察自己内心想去付出的冲动,会拔高你的辛苦,把自己看做尽责、关心的好爸爸,同时,把没有起床的妻子想成一个差劲、懒惰、不关心孩子、甚至假装睡觉的骗子。
妻子做了什么?她是否真的睡着了?
这并不重要。她是否真的睡着了,远远没有你觉得她是否睡着了重要。
背叛自己,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背叛了自己,你的想法和情感会告诉你,不管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时,你便进入了盒子。
在盒子里,你会不停地迁怒于人。你的潜意识告诉你:“我不愉快是因为你让人不愉快,我生气也是因为你做了一些让我生气的事。”——看,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我们曾经在某一个时刻,跟自己讲过的。
在盒子里,你的思维就会不断地迁怒于人——你的理性和情感都告诉你,别人是错的。我们不断试图改变别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应该并且需要被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你开始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开拓,把自我辩解的想象带进场景里时,你就已经进入了盒子。
如 何 跳 出 盒 子
前面两个部分,这本书已经非常清楚的讲明白了,什么是盒子,以及我们怎么进入盒子里的。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跳出盒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当你觉得自己应该为某人走出盒子,那一刻你其实已经走出来了。你能这样想,是因为你已经把他看作平等的人了。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时,你已经走出了盒子。
在盒子外,你不需要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你会变得自由、从容、容易谅解、容易快乐、容易让自己和周围变得美好、容易让目标更高效率的达成。
当你试图停留在盒子外边,开始考虑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你会重新思考你的工作,学会珍惜那些你不知道珍惜的事情,帮助你没有想过要去帮助的人,和那些你不知道要去沟通的人沟通。
这就是走出盒子的美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