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苦乐相生”,既有挑战性,又不是高不可攀,普通人只要愿意,才能+训练+努力,目标都能实现。
读书是自己的事,别人忙不了多少忙,唯兴趣最重要这才叫读书“真好玩”。关键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趣味”。人人说好的,不见得适合你;十年后才能读懂的,不妨暂时束之高阁。对于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偏食”是正常的。因为,有“趣味”就意味着有个性、有边界、有局限。
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或自家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上下求索,这样的读书比较有效,也有趣。
“读书”这一行为真的风靡全球,我相信,“有趣”必定是最为关键的原动力。
当下中国,要讲“阅读的敌人”,首推过分“功利化”。
听名人谈读书,一定要保持警惕,他们的发言都有特定语境,不能无条件接受。
会读书的人,大多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从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
你喜欢读哪方面的书,只要能读出乐趣来,就是好事。在我看来,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讲宗旨要重要得多。
“有问题”会迫使你深入钻研;“讲趣味”,故“可持续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读书就变得好玩了。
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
“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
越是喜欢阅读,越必须警惕自己的人生是否被“模式化”了。在我看来,热衷于追赶潮流,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不一样的人生”的背叛与戕害。
读一点“关于书的书”,略具纸张、印刷、书籍、古书版本、历代藏书以及现代报刊和图书馆业的知识,那样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更有好处。
胡适的“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常被老师们用来教育学生,要求好好打基础。
我说,读书当如“挖树兜”。选择特定的树桩,顺着树根的走向往四面八方挖,挖着挖着,就连成了一个网络,(这也是一种功利的方法)
“带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下工夫”。
树兜读法不无可取之处。只有“带着问题学”,才能选准目标,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你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见成效,鼓励你不断往前走。
读书尽可能不要过于功利,我建议大家“业余时间”凭“自家兴趣”读一点“杂书”。这指超越具体专业的限制,且不含功利目标,这种阅读很高雅,可也很难坚持。
朱熹警告世人:“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
最后送一首我喜欢的诗做结尾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得秋来冬又到,收拾书籍度残年。”
爱读书之《读书真好玩》取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