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60
今天读书感触颇深的是儿童行为背后的塑造者,他们行为的出现皆由我们塑造,案例中提到有个老师上课乱成一锅粥,就是因为他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塑造,或方式不对,比如回答问题要举手,比如做的端正又不出声的才能回答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一节课的纪律很重要!
今天强化了一个概念,即对于不良的行为,最好是不理,不给予关注,因为不论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或难过,愤怒或大吼大叫,都是对脏话或者不听课的奖励。只要没人反应,就会自讨没趣。
再一个感受特别深的案例,是《打电动玩具》,孩子在学校找不到价值感,就会在学校以外寻找价值感,这里的感触是,如何让学生在校有价值感。想到了分工,光想没用,得行动啊。这是对自己的一点要求。
学生行为塑造,需能应用于以后,因此具有特殊性,可观察,可测量,可预期。因此在想塑造一个行为时,需充分准备,每个步骤,要达到的效果,如何强化,同时,要注意,不可一直强化,间歇强化,间距可越来越大,直到最后行为养成,关键是在行为一开始,每次都能得到强化,比如现在孩子们的坐姿,想让他们坐好,就要及时给予强化,如果不管,其实就是一种消弱行为。其结果要根据训练者的行为,随时修正。有的学得快有的学的慢,快的步骤可以少,慢的中间可以适当增加步骤,步骤与步骤之间需易于转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