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则报导,《七十岁还要继续打工 | 韩国49.8%的老年人正在走向绝路》,其中讲,“在中国,大家看见的保安、快递员都是身强力壮步伐矫健的青年、中年人,而在韩国,当你打开出租车的门、或是收快递时,首先映入眼帘却是白发苍苍”。
由于养老金不足、赡养观改变、年轻人失业率高等诸多原因,韩国的老年人60岁退休后,往往没有中国的大妈大爷这样在全世界的广场上尽情挥洒的机会,只能选择继续打工,直到干不动为止,甚至是选择自杀。
曾经想像我80岁的样子,大概也就是和楼下的大妈大爷一样,早上起来广场舞,上午一起去买菜,中午下午打麻将,晚上继续广场舞,或者文艺一些,在家里看书练字,潮流一些,出去四处旅游。但从来没有想象过还会打着工,无奈的和年轻人PK。
其实仔细看一看,身边的老年人已经在发生改变了。我一个朋友的父亲,71多岁了,搞建筑设计的,仍然在给一家地产公司当顾问,没有退休闲在家里,他说:“在家里闲着总没有安全感,还能吃还能动,为什么不做事呢”。还有一个亲戚70岁,和几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人一起,做保健品代理,开了个工作室,前不久还去千里之外的城市出差做回访了。
我不禁产生了疑问,80岁的时候,我真的不需要工作了吗,真的就可以靠积蓄和靠养老金过活了吗,就真的能过上舒坦的、不用发愁的、只管自己happy的生活了吗?靠孩子赡养,我从来就没指望过,现在的年轻人竞争压力已经就很大了,而20年后就是二胎开放的这批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再往后20年呢?人与人竞争的压力会更大,再加上人工智能进一步压缩挤占就业空间,可以想象未来有多残酷。
难道将来真的要像报道中的韩国老年人那样的生活吗?我必须有应对之策:
一是得有一技之长。
不能是拼体力的,80岁了想搬砖也没有人要啊;不能机器擅长的,谁能比得过机器呢;不能是无法升级迭代的,别人进步我原地不动就等于退步。目前能想到的,就是继续把写作这件事做好,由此来做加法、做延伸,另外理财也是必修课。
罗胖的跨年演讲分享过一句话:“我特别后悔60岁没有学琴,否则我就有40年经验了”。几十年后活到100岁应该很正常。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积累几种几十年的经验,比如写作,比如我喜欢的手绘和手鼓。我也相信这些能体现“美”的东西,是机器是难以超越人类的。
二是加入活性组织。
读《第五项修炼》让我明白,人得在一个有活力的学习型组织里面,一方面自愿的为组织服务,为组织的成长发展出力;另一方面,被组织和其中优秀成员带领着,抱团一同进步,获得更多资源。目前已经加入了以“终身写作”为目标的青橙学院,它能坚持多久,我就至少要坚持多久。
或许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想要成立一个什么学习型组织,但绝不轻易开始,因为草率开场、乱立FLAG,那用不了多久就会中断、前功尽弃了。
三是保持鲜活思维。
大多数老年人给人的感受,都是固执刻板,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改变,比如我的一个长辈,每次我们想请他出去玩,他总说不想动,他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就是:生命在于静止,要像乌龟一样活着,少动,长寿。孰对孰错不好说,都是个人的习惯。
我希望自己如同《心流》中所讲的那样,既善假于外物,又能不断修身炼心,找到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的平衡,到了80岁仍然能够敏锐的捕捉心流、感受幸福。我希望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而不是一副什么都看透了似的样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我会坚持阅读的习惯,而且像海绵一样,吸水到一定程度就挤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以便能够继续快速的吸收。
刘慈欣说:“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我很难想象80岁时的世界什么样子,就像小时候不会想象到现在科技如此发达,靠小小的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但我或许能勾勒出80岁的自己的样子——一个精神还不错的老头儿,他在晨光中读书,他在晚霞中慢跑,他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学习,他能10分钟就画出一幅不错的手绘,他能用几个节拍的手鼓就让人想跟着起舞,他微笑的看着自己写出的作品,就像看着身旁相知相守的老伴儿,他用穿越时光的眼睛看着我说:年轻人,你的选择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