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上集买东西老板说好多人回乡的时候很风光,初一抽中华,初七抽孬烟,一年最后一个月赚的钱回来七天全部花光,回城里穷的响叮当。
这个比喻太贴切了,说起我们老家的回礼真的很大,前两年是一两百现在给两三百都嫌少,四百起步了,一个远房舅舅过年直接拿出两万块,家里来了四五桌,给后辈们每人发300/400/500不等,要知道我们这里十年前还是全国贫困县,现在这几年靠出门打工才好一点。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汽车,普通农户家停着普通车,集市上停着很多奔驰宝马车,下来的人红光满面穿着大黑袍子很气派的样子,据我弟他们调侃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外面租了回来的。
拜年送礼这里也有点夸张,及其喜欢礼盒,红色喜庆的,白酒便宜的二三百,中等的五六百的样子,奶粉牛奶之类的普遍比大城市的超市物价贵一点。
今年去外婆家我空手去的,给在外婆家读书的表妹带了学习用品,都是我像她这个年纪喜欢的笔记本,书,笔之类的,拿给她的时候我说,屋子里有很多礼品我觉得外婆家也不缺,吃吃喝喝的很快就没了,这些文具和书本比较有用,表妹很激动,连连点头。
后来小姨问我怎么都不拎东西来,一箱酒一条烟也行啊,其实外公身体不好去年才生一场大病,烟酒都要控制,外公子嗣很多,逢年过节不缺烟酒和礼盒,也不少我一份,不过我看他家桌椅板凳都是旧的发白的,沙发连海绵都没有。喝水用一次性杯子。
第二天晚上我特意去买了四个小板凳还有六个茶水杯子送到外婆家,外婆说很喜欢,小姨说大过年的送这些不吉利,我不以为然。晚上吃饭的时候外婆坐着旧椅子摔跤了,那把塑料椅子年久了坐上去坏了,在吃饭的小姨他们都被吓得慌了。
晚上屋子里很冷也没有炉子,所有人就生生的冻着,大家喝着白酒和啤酒围着冷掉的菜喝酒聊天,好不容易喝好了,我和几个表弟表妹在门口生了一个火堆,我泡了茶把水壶拿出来准备大家烤烤火聊聊天,姨父一直阻止我们,说这样不吉利什么的,我浇灭了一次火,留下表弟一个人坐在火堆旁边,我问外婆有什么说头吗,外婆说没事,你们喜欢烤火就烤火没关系。
我在家族属于晚辈中最大的,三十多了没结婚没生孩子,所以很多花钱给压岁钱的事情我都不用参与,大姑孙女来我家拜年的时候,我也没给钱就带她去超市让她自己选想要的东西,文具和吃的还有玩的包括小宠物什么的有求必应,虽然这些小东西大人看来上不了台面,但是小朋友跟我说“这些东西爷爷从来不会给我买”。
还是值得的,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三个人小学高年级后再没收到除了爸妈以外的拜年红包,家里也没钱给我们买那些没用的小玩意,还是现在的孩子们幸福,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基本都能得到,农村孩子就不一定了,物质得不到满足,农村也没有图书馆什么的,玩乐的项目也少。与其把钱花在人情世故在,真的应该关注怎么给下一代子孙提供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初二后农村小道上全是红色炮竹红纸铺着,听说隔壁村两个对门的比赛谁家炮竹放的多放的好看,竟然花了五六千块钱买烟花。
拜年吃饭三件套:咸肉咸鹅咸鸡,热锅里烫黄心菜和馓子(一种油炸的面条),然后就是坐在一起寒暄,做饭的女主人是没有机会上桌吃饭的,必须要一直忙着烧菜,而且桌子上大家还要一直客气恭敬的聊天,年轻人是觉得很无聊的,眼睛里都是呆滞的无措感,有的快速吃完去车上坐着,有的闷头吃饭不说话。
长辈们还要一直关心的让他们夹菜别客气之类的。基本每十句话里面有两句是夹菜夹菜。临走的时候那是必须塞一个红包的,塞红包的场面非常盛大各个可以说是上戏毕业的不为过。拿好红包回头看看多少钱,我问我妈,我妈说跟我给她孩子的红包一样多。
关于红包我奶奶有个贴切的说法,她说给红包就相当于存钱,这些钱还会回来的,你给人家三百,人家回礼就是四百还赚了,有的长辈碍于情面现在走亲戚很多时候不带小朋友,因为带了小朋友会让对方多心要给红包。
这个传统在我们年轻人一代要稍微好点,我们今年初中同学聚会,五个同学,四家带了孩子,有的两个孩子有的一个孩子,我们是在一个同学的乡村别墅聚会的,所有人空手去的,回来的时候同学还一人给了一壶茶叶,孩子们也没要红包,这样的交往让大家觉得很轻松愉快,没有长辈们的客套寒暄,大家在互相调侃中度过了愉快的下午,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却仿佛还是十几岁的中学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