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们所创立的宗教的理论基础
佛陀创立“无我”理论,佛教其实是作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异端,佛陀的年代里,轮回有主体,这是印度人的普遍共识。业报影响轮回,这也是印度人的普遍共识。印度最主流的信仰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对轮回和业报的解释特别适合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四大种姓,婆罗门是宗教贵族,刹帝利是武士贵族,首脱落和非设施受压迫和受侮辱的贫下中农。作为宗教贵族婆罗门掌握着信仰的解释权,他们讲业报轮回,是说一个人来生的命运取决于今生是否敬奉神明。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有势有闲有钱,经常举办祭祀典礼,有事没事就烧香上供,所以来生一定还会享福,至少还做婆罗门和刹帝利,而首陀罗和吠舍没法像婆罗门和刹帝利那样祭祀神明,所以来生注定受苦,照旧转生为首陀罗和吠舍。
当“无我"的理论建立后,它意味众生平等,首陀罗和吠舍也能通过修行来解脱人生的苦难,众生平等的理论在佛陀初起时,受历史的局限只是针对种姓制度而言,所以在早期佛教的内容里,女人没法和男人平等,人类没法和猪狗牛羊平等。
耶稣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这么说的目的是要改革犹太教,耶稣是犹太人,他对犹太教上层利用宗教去压制人民非常不满,所以他改动犹太教的教义,收徒传教,行成了基督教。基督教一开始是犹太教的草根分支,迅速壮大,自立门户,成了宗教。结果是犹太教上层到罗马帝国当局哪里,检举耶稣意图谋反称王,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十字架也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标志。
耶稣对犹太教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个,教义改革,用《新约》替代《旧约》
第二个,上帝的形象,犹太教的上帝是严酷的,人类表现不好,他就要让人类全部灭绝,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慈爱的父亲,他爱所有的人。
第三个,救赎的范围。犹太教救赎的范围就是犹太民族;基督教的救赎范围是所有上帝的信徒,不管你是犹太人、不管你是什么血统,只要信上帝就能够得到救赎。
第四个,世界的结局。犹太教认为世界的结局是上帝指引犹太人最终去到迦南这个”流着奶与蜜“的目的地,基督教把这个改成了此岸的世界将会消亡,此岸任何地方都不是人的目的地,最终结局是末日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第五个,教会结构。犹太教的教会是被祭司阶级垄断的,耶稣正是因为痛恨这种垄断而腐化的权力,发动了草根宗教运动,所以,基督教的教会史信徒团结起来的团契,团契就是伙伴关系,充满平等精神。
第六个,核心追求。犹太教教导信徒爱上帝、爱自己的民族是一种群爱,识别民族边界的标记是律法;基督教扩大了爱的范围,不仅爱上帝,爱自己的民族,还要爱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敌人,是博爱,律法不再是最重要的了。
基督教给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是耶稣的那句名言: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
二、两种宗教对中国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精神气质的影响
佛陀的出家其实是独自一人出门,到深山老林去找一个地方,过苦行生活打坐悟道:想人世间为什么会这么苦,然后参悟出:人生就是受苦,苦海无边,但是回头是岸,如何回头呢?就要跳出六道轮回,如何跳出,就是”无我“理论的创建,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故此中国人都有一种出世的情怀,对事实上的事情不太关心。
基督教就是教徒团结一致,从这点上说就强过中国的佛教,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对基督教来说罪恶其实很简单。爱自己多过爱上帝,这就是罪。
这种思路叫人极端严肃的审视自己:不要说别人,只说你自己!
这种思路一旦成为人格,成为文化,它会有鲜明的特点,心灵的深度和责任感会被大大强化,对事实上的事情非常关心到较真儿和死心眼的程度。
这是我学习熊逸书院和李筠西方史纲五十讲的读书笔记,功底太浅欢迎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