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6
——读朱静老师的过关大作业有感
今天清早就看到郝老师在群里发布了批阅作业的推荐,联想起最近郝老师日理万机地一面管理新学员入学的诸多事宜,另一方面又见缝插针地批阅上几百份万字的过关作业,便决定停下文本预习,研读优秀作业中的乾坤。
今天研读的是朱静老师的《由“主体性神话”谈开去——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学理缺陷与举措》,满满20页,可见其精研的厚度。
在这篇论文中,朱老师以学理为视角,切入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种种怪象——课堂上时而求新时而守旧,学习被架空;知识讲授上,静态知识大量堆砌却依然考不出合格的分数;课程沦为名词被碎片化,阶梯型课程限制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室里时而沉默时而喧嚣,师生在冷漠和管制中彼此分离;而教研,更是在僵化的制度和关系中,变成例行公事而最终不了了之,公开课成了个人能力的展示场,却与旁观者毫无瓜葛。
这种种怪象,恰恰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当下最日常的现实,最真实的现场,朱老师的剖析既有控诉也有对自身最坦诚的直白。而更值得敬佩的是,朱老师不满足于鞭鞑,而是冷静地利用《静悄悄的革命》所学观念进行深度地原因剖析,并提出自己的举措设想。朱老师指出出现种种现象的背后是师范教育的不足,教师自身思维假定的阻碍,以及共同体的缺失,并从这三个方面一一提出改进措施。
洋洋洒洒这般,朱老师的论文,从现象,原因,本质,举措,尤其是从自身最真实的教育现场出发,勇于自剖和批判,同时借助理论文本的助力,去深度挖掘教学教育中的得与失。其自身成长的意义,在这样的厚度、深度、甚至是难度的书写中不言自明——书写中越写越明,越写越精。
写作的意义正是如此阐释出来的。
今年是加入网师的第三年了。看到20届的新学员如潮而至,再去思考当初最深入内心的词语:啃读、思考、写作,又有了新的获益。如果说加入之初,读、思、写是敲醒在漫长而庸常的教育现实中沉睡的理智和心灵,那么如今,它们则更是清醒剂——借助啃读,我能够洞见现实的不满,而同时,我也能够不止于怒目金刚式的鞭鞑斥责,而是借助经典文本的观点、智慧,却理性地批判自己的得失不足。纵然大环境之下,重塑润泽的课堂也好、根除“主体性神话”也好、建立真正的对话也好、创造学习共同体也好,这些改革还尚需时日(实际上在任何国度,任何时代,这些都堪称艰难),然而,意味自己的不可为,更当把握住自己的可为。这也正是啃读真正的意义——从读中获得清明的思维,从思维中汲取行动的智慧,从行动中收获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朱老师的书写给予的思考远远不止是一篇优秀作业所透露的知识层面,往更深处漫溯,是什么样的学习轨迹,什么样的啃读,什么样的对教学的日思夜寐,才能成就这样的文字?纵然这样的书写未必能立刻带来行动上的改进,但它一定在日深月长中,增加教师行动从容的智慧和力量。因为我们都面向未来而教。
更深一点,什么是书写的意义?什么是你我坚持在新网师沉潜的原动力?什么是你坚持的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这决定是你坚持之后,将成为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