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这个词,有特别丰富的含义——你只要看它所对应的反义词就知道:奋斗、独特、理想、才华……这些含义,一半指向生活态度,另一半指向自我标签。所以,接受平庸不只意味着停止奋斗或折腾,有时也意味着接受自己的限度,放弃虚幻的主角光环,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普通人”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意味:对有些人,“普通人”意味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对另一些人,“普通人”就意味着变成生活的配角,甚至处处不如人。如果是后者,要从平庸之苦中解脱出来,其实也并不容易。真正的普通人过的是平静安稳的生活,不甘心于普通人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普通人,纠结痛苦。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跟明镜一样,清楚地明白自己原来就很平庸,只是心中有那么一股执念和侥幸作祟,想着也许自己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走一条别出心裁的路,衣锦还乡,传为佳话。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便是把这股执念和侥幸彻底浇灭,不再妄想,不再希冀,认命了。从心里接受普通人的设定,也不容易,毕竟谁还没有过梦想啊!
那一刻,我不再与自己为敌,也不再与世界为敌。我开始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开始尝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会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我仍然有着一腔热血,一切由自己的内心出发。这就更难了,很多人接受意味着放弃——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一辈子也不会出息,得过且过,就这么混日子吧。
越是平庸,越要努力,越要踏踏实实从简单的事做起。天才、妖孽俺比不了,那么就做个努力的平凡人呗。不要虚度一生。所以你看,不如索性把自己放低,也不用非要登上山顶成为最牛逼的那位不可。把每一步做好,你可以在平庸中变得不那么平庸。想起表演综艺节目上,导师对演员说: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也要认认真真地演好你的戏,做好你的本份。还有那句常用的颁奖词: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确确实实有很多的人用他们的人生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不普通。
我们总有对别处生活的想象。可能有钱的生活就是比没钱的生活好,未来的生活就是比现在的生活好,别人的生活就是比我们的生活好。可对个人来说,无论现在有钱没钱、正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你都只有一种生活,那就是你现在正在过的生活。别的生活只存在幻想中,无论它是好是坏、平庸不平庸,都没什么意义。总想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不安于平平淡淡的生活,自然会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且总感觉别人的生活很精彩,心生羡慕,更加不满自己过着的平凡日子。
而当我们用平庸与否来思考生活时,我们就不自觉地把生活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独特、有趣、宏大的,而另一种是平庸无奇的。前一种是成功的,而后一种是失败的。只有前一种人生才值得过,后一种人生不值得过。当我们用这种框架来思考生活时,会自动忽略那些重要的,却无法用平庸或者不平庸来归纳的东西。你的世界里只有你的生活,别人的生活与你无关,无需比较。港剧名台词: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这是作者的粉丝来信:对下一份工作,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我明明很想换一份新工作,却在无止境地拖延。我发现毕业四年,自己根本没有擅长的领域与技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我特别羡慕那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投入去做的人。打开各种求职网站,我就头痛。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所以我连把简历投向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不清楚。一想到找工作,我就心烦、头痛、焦虑。
毕业四年,快奔三的年龄,两份工作,近两年的空白。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资本和能力立足社会。我也想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投入去做,却在“你连自己都养不活了,你有什么资本去喜欢、去投入?”“你毫无经验,从头开始的话,你大学所学还有什么意义?”的想法中避而远之。
理想的我,能全心投入自己喜欢的工作;而现实的我,却只能勉强做着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为不能改变现状而烦躁,更为活了二十几年还这样浑浑噩噩、一无是处而懊恼。我总怀疑,如果是别人,一定会处理得比我好。我讨厌这样子的自己,我想救救自己。边看边拍大腿,妈呀,这不说的我吗?!看完感觉得到了安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扰。(原谅我这不厚道的想法。)
意志力的存在是为了承担责任和应对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力又得到了锻炼,就像肌肉一样。长期不使用意志力,什么都不想做,只会让意志退化,渐渐地,就什么都做不到了。所以能坚持的人越能坚持,自律的人越自律,因为意志力一直处在锻炼状态中。
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分工总会把一部分人摁到让人喜欢不起来的工作中。虽然我们也会反复劝诫自己要努力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但白天碌碌无为的拖延和焦灼,半夜醒来后不知身在何处的空虚,都会准确无误地提醒我们,自己正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而一份糟糕的工作,最糟糕的地方,是它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让我们觉得自己只配得上这么一点。
一份理想的工作到底是怎样的?我相信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说法,理想的工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安全感、胜任力和自主性。简单地说,就是物质上有保障,能发挥才能和潜力,还能自己决定一些事。可是以现在的社会条件,理想的工作太奢侈了,所以才需要不断寻找。
没找到理想工作前的过渡期,为了搞清楚这段艰苦生活的意义,在过渡期,你至少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假如我在将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能从现在这份工作中学到什么?
大部分能力都会迁移。既然我们已经打入敌人内部,总得偷师学艺,学点什么,才不会亏。
2.假如我将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我今天所能迈出的最小的一步是什么?
所有的转变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期。迈出很小的一步并不容易,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也需要我们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这一小步无关成功,只关乎行动。而你现在的工作还给你发着工资,正好让你大胆去尝试,而不用管是否会失败。
从关注目标实现到关注努力,到关注“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人们想要“努力”,仅仅因为努力看起来像是那么一条路,一条能拯救他们的路。
那么,困住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大概是庸常无聊的生活,缺乏成就感的工作,卑微渺小的自己,每天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内心会升腾起的疑惑: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跟这些人做这些无聊的事?这样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疑惑升起的时候,我们忙不迭地用“努力的感觉”编织起意义和希望的外衣,用它来遮住虚无和沮丧。但这件衣服太小了,有时候,遮不住的虚无和沮丧还是会冒出头来。我们却误以为,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才这么焦虑。
另一封粉丝来信:
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能全身心投入的人,总感觉他们在专注投入的时刻,闪闪发光。
我似乎只满足于浅显的了解和表面的喜欢。我似乎永远都在寻找一个刺激点,而一旦深入接触这个刺激点,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我想要的,或许只是一种体验,一旦获得了这种体验,就不愿意再去面对它背后更为琐碎的工作和深层次的思考。
偶尔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状态也不错。多尝试尝试新鲜的事物,多去走一些地方,看各种风格的书和电影,看奇思妙想的展览。但更多的时候,我都处于困惑和自我怀疑当中,尤其当别人问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我很焦虑,也很害怕。我害怕自己永远也找不到一样能唤起我热情、激情,并能让我持之以恒的事业。也或许,我仅仅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懒而已。这封信我也找到了同感,一直羡慕别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是特长:画画、唱歌、跳舞、练字、厨艺、手工、能说会道、性格外向……看自己,一无是处。
特别喜欢作者的回复:兴趣爱好很像一个聪明又富有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向她献媚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了解她和爱她的人却并不多。对于兴趣爱好,你越是向她索取什么,她偏不会给你什么。你只有臣服于她,奉献于她,有一天,她才会给你一些意外的惊喜。这背后考量的东西很俗,却很真实,就是——你到底是真的爱她,还是只想获得她的美貌与财富——她能感觉到呢。有时候,为了考验那些追求她的人,她还会刻意把自己打扮成贫穷寒酸的丑丫头,就像郭靖第一次见到的黄蓉一样。
所以,你应该问问自己,你是爱这些兴趣爱好呢,还是爱它所能给你带来的好处?如果兴趣爱好没法带给你好成绩、好工作、好生活,甚至没法让你看上去与众不同,你还会爱它吗?
爱源于了解。如果你不愿意了解你所做的事,每件事都浅尝辄止,你就不会真的爱它们。
爱也很纯粹。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很多高手,但绝顶高人是一位扫地僧,这并不是偶然。对于其他高手来说,武功意味着功名利禄、江湖地位,至少也是行侠仗义的能力。但对一个不问世事的扫地僧来说,武功真没什么用,跟日常扫地没啥区别。正因为“无用”,他才能心无旁骛,不用焦虑自己要练得多快多好,他才能坚持得久,他的成就才高。
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激情和乐趣。如果你没办法通过找到某个兴趣爱好来寻找激情,不如就做你现在能做的最简单的事,并把它当作一种修行。就像僧人早起诵经扫地,农民下田插秧,工人开动机器,学生背诵英语,一个匠人戴上眼镜摆弄起手中的工具。你可以说,他们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可以说,他们不是,他们只是在生活。
这种生活,需要我们去忍受简单和枯燥,沉下心来,愿意停留在所做的事中,成为一个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任何高超的技能,都需要经过长期枯燥的刻意练习。这种枯燥的训练,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要我们去反思、总结,去亲近我们所做的事,了解它背后的机理。有些事,是做着做着,才成了兴趣爱好的。即使这样,也不要期待这些兴趣爱好会让你看起来毫不费力,只是,它会让你的付出有意义。
除此之外,你可能还需要一个师父。我觉得扫地僧可能是有师父的。因为要度过枯燥的瓶颈期,光靠自律是很难的,它还需要一种信任和托付的关系,需要一种氛围,也需要反馈和点拨。在以前,无论是学武、读书、唱戏还是学木匠,母亲都会把孩子带到师父面前,行磕头大礼。母亲会说,孩子以后就托付给师父了,要打要骂,悉听尊便。师父知道这托付背后的意义,它关系到孩子的前途甚至生死。于是,徒弟参与师父的生活和工作,师父教授徒弟技能。无论是这种亲密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传授的技能,都透着庄重和神圣的味道。师父的教和徒弟的学,自然也都格外用心。匠人精神、师徒关系和技能学习其实是一体的。今天没有师父了,技能学习都搬上互联网了,方便是方便了,但没有这种人际关系,人恐怕很难坚持和专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22749182/3bcaf396e359d45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