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通过讲述一个个或平淡,或激动,或沉重,但同样都叩击人们紧闭的心门的故事,展现社会种种现象背后的东西,是柴静的成长历程,也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柴静的思想在工作过程中摇摇晃晃,反复被推翻被更新,也有一些始终保持的原则。
读的时候,我好几次几近落泪,这是在以前读所谓的生生死死爱情故事中从未有过的。大约是愈贴近生活,愈真情实感,愈能与人的灵魂产生共鸣。同时,她让我了解到社会,不局限于狭小的校园,不局限于年轻美好的青春年华,各种人有各自迥异的命运。视野仅放于成绩和现在,太窄了。
现在,我时常会想象,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不同的人在做什么,有怎样的命运,生命垂暮,抑或新生。
0、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评析:这是柴静在序言中所提。今天读一本书认同一种思想,明天读另一本,又在原有思想上挖去又覆盖,最终人的思想变得混杂而无自我。对于现代新闻热点,在很多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评论带领下,出现了节奏,出现不了解便一味抨击的键盘侠,大众舆论极易被操控。我不好下评价和结论,只能保持自身不被话语潮流冲得漂离自我。
“关心新闻中的人。然而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1、初体验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
评析:柴静初到中央台时做节目很生涩,依旧按照原来的主持风格进行,并且她有点儿轻视电视。因此第一期关于剖腹产的节目遭到陈虻的批评,被认为仅考虑到知识层面而不全面。
“我在工作,卖命地工作,但我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我的恐惧而工作。”
“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感到那么幸福。’”
2、非典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患非典的病人眼睛睁着,只是什么表情也没有,“日后,我在很多绝望的人脸上看过同样的空白。”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背景:非典时北京人人自危,家在外地的女大学生们茫然无措,甚至都不敢回家。有个护士安慰她们,因为她也是母亲。
“整个日常生活被连底抽掉。”
“回忆太痛苦了,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比恐慌更可怕的事轻慢。”
评析:有人认为报道非典的恐怖一面是在制造恐慌,但不报道呢?没有回忆,麻木不仁,成千上万生命的逝去在历史中便也毫无意义,不被记得,不作警醒。在恐慌面前,人们用精神防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