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 | 蜉蝣后记

随笔 | 蜉蝣后记

作者: 尚舒房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21-11-22 19:09 被阅读0次
    后记

    恩师曹德权多年来一直鼓励我将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集结出版,但我一直把写作作为一种工作与生活之余的调剂,仅止于追寻文字的乐趣,陶醉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之中,并常常因忙于俗务而疏于笔耕,数年来迟迟没有完成恩师的愿望。直到去年恩师仙逝,我遗憾之余才奋笔疾书,终于在今年完成了《浮蝣之羽》,算是对恩师的告慰。

    之所以给书取名《浮蝣之羽》,是出于对《曹风·浮蝣》的理解。“浮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浮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浮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浮蝣是夏天傍晚活跃在溪水河边类似小蜻蜓一样的飞虫,它的生命仅三个小时。为了这短暂阳光下的生活,它的幼虫要在在水中潜伏三年之久,然后上岸、两次脱壳、寻找配偶、交尾产卵,而后疲倦地死去,这一切都在三小时内就完成,正如安如意所形容的——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观生望死。其实,对人生和时光的思索,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心结和谜题。当我们在怜惜浮蝣朝生暮死的同时,自己何尝不是造物主指尖的一只小虫呢,苦苦熬度的百年光阴,不过是上苍的弹指一挥间。连苏东坡也要油然感慨:“寄浮蝣于天地,观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长江在,赤壁在,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却消失得不留痕迹了。时间是这样的无情,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在白驹过隙的时光里,我们只能以乐观的心态接受生活赋予我们哀痛烦恼、生老离别。

    那些报告文学中的人和事物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已是物是人非。写《百年仁济续写绚丽华章》时,院校合并的未来还仅仅是一纸蓝图,现在医院和卫校已经分别是名动川南的三甲医院和招生数千人升格在即的高校了;《醉情山水》的张跃进主席已成为中国美协会员,并荣膺巴蜀十大实力派画家称号;《士者之心》李征宇的竹雕艺术被定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盐都昂首走过风雨路》、《为了生命的一切》虽过去多年,但给我们的安全警示仍警钟长鸣。《水墨浓淡总是情》、《战旗飘处写烽烟》里刘老与钟老已是斯人远逝,但他们留下的画作与民族精神却长存……

    爱如浮蝣。浮蝣拼尽全力从潮湿的水泽中挣脱,褪去原有的形骸,长上翅膀,去寻找爱侣,不管之前有多辛苦,遇上之后,相爱又是多么短暂,万般辛苦只应了那句——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可以说,浮蝣是最脆弱但最痴情的生物,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惧。因此,在几篇小说里,主人翁都是围绕爱情这个永不沉寂的主题而展开,最后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告终。中国画里有一种写意的手法叫留白,断在那里为美。繁华的顶端总是伴随苍凉的起点,历史如此,人生如此,爱情亦如此。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动人心魄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由于社会的干涉、天降的灾祸、机遇的错位、内心的冲突、性格的悲剧等,让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然而,正是因为缺陷,我们便在心中用永久的怀念为它们罩上一层圣洁的光辉。情之所以动人,往往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缺陷、因为真实、因为深刻。爱恨离愁又怎敌弹指一挥间的生命逝去?离愁别绪,爱恨纠结都在生命面前都化作缕缕轻烟,那留下的,代代都值得纪念的,凌驾于人如浮蝣一样短暂生命之上的爱,淡淡地,忧伤的,在暗夜的幽冥里绵延直至永远…这不是一种大美么?而对人间正道的爱情向往,正是每个人短暂一生中的梦寐期许。秋水之上,红尘之中,有没有一个没有阻隔的轮回,许你,以我的所有,没有顾虑?给你,以我的生命,绾结同心?忽然想到曾经在青海塔尔寺听到的几句诗:

    那一天,我摇动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在山路匍匐,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次次的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浮蝣之羽》之所以能够出版,得益于各方的鼎力支持。其中,在报告文学的采访和小说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诸多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支持,各位艺术家、收藏家和其他被采访人物也积极配合,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同时也特别感谢著名记者陈茂君为《蜉蝣之羽》作序,以及众师兄妹的精神支持。谨以此记为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 蜉蝣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xe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