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先生去了。没带走功名;没带走利禄,甚至连可望而不可即的乡愁都留给了芸芸众生。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而现在的现在,乡愁是异乡的灵堂,先生在里头,独独把乡愁留在了外头。
少了先生,听着那冷雨,少了一丝温婉。
少了先生,月色与雪色之间,少了第三种绝色。
少了先生,杯酒独酌,少了半个盛唐。

一遍一遍又一遍,先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回荡了何止整整三十年?她都晓得他记得!
你好这里是常州,大街小巷被圣诞气息笼罩的常州。先生时常自称:江南人!何故?先生母亲是常州武进人。先生笔下的江南多半是以常州为原型的。那心心念念的故土啊,被装点成平安夜的枚红色,先生一缕魂魄归来,可还有半点记忆?
那日,杨绛先生仙逝,他们家那三个又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于是这片土地上少了一份飒爽英姿。
那日,周有光先生仙逝,112岁的高龄,上帝终于记起了他。若干年之后,学语的孩童们,念着汉语拼音,还会知道这位传奇老人的生平吗?
16年?17年?你可知这三位巨匠的离去?
或许有人记得吧,毕竟空间、朋友圈里还是会有人偶发纪念一下的。老实说,我的朋友圈,空间很忙,每每打开都是99+。平安夜情侣们又开始浪漫了,恰似商家又开始圣诞促销了。只是那一日,我发现空间里弥漫了哀悼的气息,偶然欣喜,最后却又稍许失落,一位帅气的韩国明星在家中自尽,大家都在忙着悼念他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逝者逝,生者悼念,人之常情。只是,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本末倒置,还是泛华现现于世?
还记得今天四月天,我说:周有光去世了。同伴竟有惶恐之:他不是上个世纪就去世了吗?难为有人还记得他们,我想那多半是教育事业常常用这三位的文章作为考试试题的吧。
再或者,就如周有光先生的故居一般,人走楼空,倒是游客连绵不断,助力当地GDP。
听听那冷雨,却少有人从中听到情丝万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