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烦闷的本质就是无法享受孤独与无聊,总是渴望某些新刺激来打发无聊。相反,真正有趣的灵魂是非常能够享受孤独的。要做到享受孤独——安静地读一本书、完成一个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建筑模型,或听一段“舒伯特”,都能让你享受孤独。
2.阻止孩童过早接触手机,乃是中国家长所需要注意的教育之道。家长要严控娱乐与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并注意培养孩童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劳动付出才能得到精神享受的游乐项目的兴趣——如乐高玩具的拼搭游戏。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对于孩子的注意力的培养,至少保证幼童有在四十分钟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专注力。
3.你若改变不了你的环境,那就请主动选择你的环境——远走他乡。具体而言,年轻人必须选择能够使其心情得到舒展的职业与工作单位,而不能过于计较薪资之多寡——而在此之前,年轻人还需要认识到哪些职业领域是更适合他们的发展的。
4.年轻人可控的范围内,主动屏蔽世俗意见对于心灵的干扰。用罗素话来说:“我们对舆论的尊重应当以避免饥饿和牢狱为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是自愿屈服于不必要的暴政,还可能让舆论以各种方式干扰幸福。”
5.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自由。幸福的本质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起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冲动,而不是来自我们邻居或亲戚的偶然的品位和欲望。
6.“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现代人的很多不幸福感,都是与攀比有关的。现代都市生活造成的普遍竞争,是导致攀比无处不在的一个重要动因,而无处不在的攀比又加重了疲倦。
7.通常,不幸者有不幸的信条,幸福者有幸福的信条;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幸福或不幸归因于自己的信仰,这是倒因为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获得幸福,有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东西很简单:食物和住所、健康、爱情、成功与名望。
8.幸福的人客观地生活,自由地爱,广泛地关切,他因为爱和关切而幸福,也因为被爱和被关切而幸福。得到爱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但缺爱的人不等于被爱的人。一般来说,得到爱的人就是给予爱的人。把给予爱当作放贷一样计算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精打细算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接受者也感受不到。
9.在很大程度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职业道德家太重视“克己”,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有意识的克己会让人自我沉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牺牲了什么。因此,他往往无法实现直接目标,也几乎总是无法实现终极目标。幸福的生活需要的不是克己,而是对外界的关切,这种关切会导致自发且自然的行为,而一个追求美德的人要靠克己才能做出相同的举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