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六年跟父母聊天聊什么
留学六年跟父母聊天聊什么
北京妹子来自北京,父母是大医院的医生。当年北京妹子中考结束,就下决心离开这个制度,一心想出国,父母不放心啊,北京妹子绝食三天,父母没有办法,只有同意。北京妹子智商情商都高,当然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没有她想得到得不到的。
但是北京妹子说她老爸不信任她,颇为沮丧。
聊天从选课开始。北京妹子三年级在伦敦政经交换,对伦敦政经到学术氛围大加赞赏,说那才是学术,对现在的学校那是恨不得一天也不愿多待啊。北京妹子在英国认识了很多朋友,一如既往,她在哪里都有很多朋友。父母对她在经济上不太过问,所以一向出手大方,善结朋友。她说一个朋友曾经指点她,看当今聪明人都在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肯定不会错。道理浅显,但相当真理啊。所以,北京妹子观察左右,决定进军人工智能。
北京妹子当年从北京横穿太平洋十几个小时,来到美国时,立志要成为一名律师。律政俏佳人。大一被父母哀求回国实习,说几个地方随便挑,北京妹子去了一家证券交易所。当年股票大涨,从2000多一路涨到5000点,人民日报说5000点是刚开始,那感觉股市是个大锅啊,冒着热气冒着泡,咕嘟咕嘟的,每个人都往里跳啊,啧啧,一锅的饺子啊。大部分新户都做了韭菜,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被看不见的手割了去。加了杠杆的好多都跳楼了,跳楼的都排长队啊,亏了几万都不好意思说,连跳楼都轮不到啊。北京妹子做了一个暑假的新户开户。相当的无聊。
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的法律辩论会。北京妹子从高中到大学,在美国5-6年了,英语可以像母语一样了。辩论这个东西,引理引据,还要针对别人的论据找到漏洞反击,第二母语的人还是很难占优势的。北京妹子gpa分数不算优秀,但是绝对算优良。平时看不到她多努力,但是胆子大,一旦听出老师的漏洞,她立马指出,让很多童鞋立马刮目,都以为她是厉害角色。
几轮辩论下来,北京妹子决定这个律师职业她放弃了,不是她喜欢的。
美国的教育跟中国确实大相径庭啊。学生可以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放弃不断的再选择,直到找到你自己认为合适的兴趣,没有人来干涉你。你的大学你做主。国内的大学填写志愿时都写的服从分配啊,分配到日语系,就得学四年阿依无爱奥,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啊。但是美国的自由也是太自由,好多学生选择困难症,学一样否一样,四年一晃而去,最后还没有能拿去应聘的漂亮简历。
北京妹子决定改入人工智能,已经是大四了。给她在本科的时间不多了,能学专业课的时间也不多了。跟学校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选课的老师谈话。老师不建议她直接申报研究生,而是建议她先工作两年。凭北京妹子现有 的专业,能留在美国找工作的时间只有6个月,而理工计算机专业的有三年。。。走过后才知道都是梗啊。
这个不是主要,主要想说跟父母聊天。
北京妹子说不知道跟父母聊什么。这就有点尴尬,实在不想跟父母的关系这样。父母一直想把她留在身边,衣食无忧的,当年她置气要出国,本来也不是在父母面前爱撒娇的那种,现在好像更不会了。那问你父母什么样的人啊,她说,他们人很好。我就笑了。好像说人很好,很少用到父母这儿吧,什么房东人很好,室友人很好,同事也可以这么说,哪有说,我父母,人很好。。。
北京妹子16岁离开父母,离开北京,开始的时候也会经常在微信里聊天,但聊着聊着就越来越短,内容也就那些,老是重复就有点索然无味,说现在的朋友吧,他们也不认识。说了多的也对不上号,有时候得从头说起。北京妹子说个追求高效的人。她参加了个组织,就是说现在的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直接的沟通没有效率。这多浪费生命啊。有时候北京妹子说某某人,不聪明,那你肯定看不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他们的同事吧也说不着。就说学习吧,更是各持己见,父母觉得学金融多好啊,以后在金融界找个稳定的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北京妹子嗤之以鼻啊,她的理想,是要做那种可以拯救人类或者部分人类的大事啊。就算做人工智能也是要做人工智能安全的,让人工智能更好的服务人类,不能危害人类的安全。
人工智能确实离生活还有点远啊,一个主任医师有行政方面的工作还要每周的专家门诊还有大小手术还要带实习生,思维还一下到不了人工智能,当然更想不到还有安全。重要的是女儿想学什么就什么吧,学的东西能不能用能不能养活自己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就一个女儿嘛。
理想和现实总是不能统一。她的父母也不能和她一个频道。她的父母正值事业顶峰,上有老下有小,留学的书包也不轻,已经过了谈论理想的阶段,现在的职业无论是不是当初的理想已然不重要了,每天上班已经像北京每天都在堵车一样自然。也有不自然的时候,那是春运时,大街上空空荡荡商场里空空荡荡,连医院里也空空荡荡的。那么多的人就感觉像退潮一样,消失在人海中了。在他们年轻有理想的时候,跟父母探讨过吗?好像也没有。好像当时高考志愿还是祖父母填的,学医吧,祖父说,于是,父亲就成为一名医生。好像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过的?对话就有一个时间的停顿,感觉有点丧气。
还是不知道下次该跟他们聊些什么啊。留学六年跟父母聊天聊什么
北京妹子来自北京,父母是大医院的医生。当年北京妹子中考结束,就下决心离开这个制度,一心想出国,父母不放心啊,北京妹子绝食三天,父母没有办法,只有同意。北京妹子智商情商都高,当然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没有她想得到得不到的。
但是北京妹子说她老爸不信任她,颇为沮丧。
聊天从选课开始。北京妹子三年级在伦敦政经交换,对伦敦政经到学术氛围大加赞赏,说那才是学术,对现在的学校那是恨不得一天也不愿多待啊。北京妹子在英国认识了很多朋友,一如既往,她在哪里都有很多朋友。父母对她在经济上不太过问,所以一向出手大方,善结朋友。她说一个朋友曾经指点她,看当今聪明人都在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肯定不会错。道理浅显,但相当真理啊。所以,北京妹子观察左右,决定进军人工智能。
北京妹子当年从北京横穿太平洋十几个小时,来到美国时,立志要成为一名律师。律政俏佳人。大一被父母哀求回国实习,说几个地方随便挑,北京妹子去了一家证券交易所。当年股票大涨,从2000多一路涨到5000点,人民日报说5000点是刚开始,那感觉股市是个大锅啊,冒着热气冒着泡,咕嘟咕嘟的,每个人都往里跳啊,啧啧,一锅的饺子啊。大部分新户都做了韭菜,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被看不见的手割了去。加了杠杆的好多都跳楼了,跳楼的都排长队啊,亏了几万都不好意思说,连跳楼都轮不到啊。北京妹子做了一个暑假的新户开户。相当的无聊。
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的法律辩论会。北京妹子从高中到大学,在美国5-6年了,英语可以像母语一样了。辩论这个东西,引理引据,还要针对别人的论据找到漏洞反击,第二母语的人还是很难占优势的。北京妹子gpa分数不算优秀,但是绝对算优良。平时看不到她多努力,但是胆子大,一旦听出老师的漏洞,她立马指出,让很多童鞋立马刮目,都以为她是厉害角色。
几轮辩论下来,北京妹子决定这个律师职业她放弃了,不是她喜欢的。
美国的教育跟中国确实大相径庭啊。学生可以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放弃不断的再选择,直到找到你自己认为合适的兴趣,没有人来干涉你。你的大学你做主。国内的大学填写志愿时都写的服从分配啊,分配到日语系,就得学四年阿依无爱奥,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啊。但是美国的自由也是太自由,好多学生选择困难症,学一样否一样,四年一晃而去,最后还没有能拿去应聘的漂亮简历。
北京妹子决定改入人工智能,已经是大四了。给她在本科的时间不多了,能学专业课的时间也不多了。跟学校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选课的老师谈话。老师不建议她直接申报研究生,而是建议她先工作两年。凭北京妹子现有 的专业,能留在美国找工作的时间只有6个月,而理工计算机专业的有三年。。。走过后才知道都是梗啊。
这个不是主要,主要想说跟父母聊天。
北京妹子说不知道跟父母聊什么。这就有点尴尬,实在不想跟父母的关系这样。父母一直想把她留在身边,衣食无忧的,当年她置气要出国,本来也不是在父母面前爱撒娇的那种,现在好像更不会了。那问你父母什么样的人啊,她说,他们人很好。我就笑了。好像说人很好,很少用到父母这儿吧,什么房东人很好,室友人很好,同事也可以这么说,哪有说,我父母,人很好。。。
北京妹子16岁离开父母,离开北京,开始的时候也会经常在微信里聊天,但聊着聊着就越来越短,内容也就那些,老是重复就有点索然无味,说现在的朋友吧,他们也不认识。说了多的也对不上号,有时候得从头说起。北京妹子说个追求高效的人。她参加了个组织,就是说现在的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直接的沟通没有效率。这多浪费生命啊。有时候北京妹子说某某人,不聪明,那你肯定看不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他们的同事吧也说不着。就说学习吧,更是各持己见,父母觉得学金融多好啊,以后在金融界找个稳定的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北京妹子嗤之以鼻啊,她的理想,是要做那种可以拯救人类或者部分人类的大事啊。就算做人工智能也是要做人工智能安全的,让人工智能更好的服务人类,不能危害人类的安全。
人工智能确实离生活还有点远啊,一个主任医师有行政方面的工作还要每周的专家门诊还有大小手术还要带实习生,思维还一下到不了人工智能,当然更想不到还有安全。重要的是女儿想学什么就什么吧,学的东西能不能用能不能养活自己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就一个女儿嘛。
理想和现实总是不能统一。她的父母也不能和她一个频道。她的父母正值事业顶峰,上有老下有小,留学的书包也不轻,已经过了谈论理想的阶段,现在的职业无论是不是当初的理想已然不重要了,每天上班已经像北京每天都在堵车一样自然。也有不自然的时候,那是春运时,大街上空空荡荡商场里空空荡荡,连医院里也空空荡荡的。那么多的人就感觉像退潮一样,消失在人海中了。在他们年轻有理想的时候,跟父母探讨过吗?好像也没有。好像当时高考志愿还是祖父母填的,学医吧,祖父说,于是,父亲就成为一名医生。好像一辈一辈都是这么过的?对话就有一个时间的停顿,感觉有点丧气。
还是不知道下次该跟他们聊些什么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