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修行」成了一个矫情词,流行于某些人的口头。
1
不久前,我和一位朋友说起了她的亲戚,一对年轻夫妻。这对夫妻身体健康、手脚灵活、头脑聪明,却已几年没有工作。
并非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不愿意工作。
两口子既不干坏事,也没什么不良嗜好,是一对好人。即使不工作,他们也从来没闲着,不玩游戏不赌博,跟随一班学佛的朋友,从早到晚念佛、打坐、祭拜、参禅。
为了表现出专心,他们甚至告诫家人,不要打扰他们虔诚无比的修行。
谁也没规定一个人必须得工作,但你总得吃饭吧?就算你不吃饭,你孩子总得吃饭吧?
而他们,把孩子完全交由父母代管,对孩子从来不闻不问;没钱用了,就跟父母要一点,从不为啃老而羞耻。看上去,他们似乎是心如止水放下世间万事,一切尘缘外物都与他们无关。
父母和家人拿他们没办法,斥责争吵不断。即使在如此家庭矛盾堪扰之下,两口子依然振振有词:世俗家事,比起我们的「修行」求解脱,能算得了什么?
我朋友连连摇头:这样的「修行」,他们的内心真能获得解脱和平静吗?
2
一位人气不错的专栏作家在他名为《修行》一文中写道:众人理解的修行,在过去是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静修,现在是在纷扰杂乱之中锤炼自己的忍耐力。如今我倒是知道,修行就是学习工作学习工作。
他的粉丝在文后留言:我现在在超市工作,被俗世强行修行……
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可以抓取以下信息: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静静呆着就是修行。在纷扰乱杂之中锤炼忍耐力就是修行。工作学习学习工作就是修行。在一个不如意的工作环境中被世俗强制就是修行。
是吗?
人到哪都可以静静呆着,不一定非要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你呆在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呆着的时候有没有静思自己,从而改变言行。
同样地,你在超市工作,面对纷扰杂乱的俗世,表面看是锤炼了自己的忍耐力,但内心却在怨念翻涌、气愤填膺,这和「修行」也不沾边。
你工作学习、学习工作,如果在这平凡的节奏中,你始终平复不了自己蠢蠢欲动的情绪和内心,那也只是一种表面的平静,无关修行。
3
修行的终极目的,对于佛教人士来说是「涅槃解脱」。也就是进入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状态。
听起来很美好,这个目的却不容易达到。
因为,在到达上述终极目的之前,你先得断除烦恼;你先得觉悟、想明白,看透世间万事万物的「空」;你先得放下自我、放下你的主观感受、平复各种粗重的和细微的情绪;你要做到平静面对你的想法、你的爱恨、你离不开的、你喜欢的、你讨厌的、你的嫉妒、你的傲慢……
以上,都包含在「修」之中。很难办到?不要气馁,如果你志向高远、付出努力,你还是有希望的。
在修行理论和思考的指导下进行修行,称为「闻思修」。只是听闻、学习和思考,不算完整的修行,修行最终还要落实在修出的言行上。
修行带来心念和言行的改变,不仅仅在于你独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更在于你喧嚣的日常世俗生活中。
4
作为一个现世的利益,你可以通过不断修行,让内心逐渐获得明朗清净。
不清净的内心是一颗烦恼心。烦恼带来的煎熬和痛苦,散布在你的行为、言语和心念之间。修行可以改善你内在不清净的心,从而断除烦恼业障及其延续伴随而来的结果。
如果只借用流于表面的外在形式,你依然是一个满怀我执、贪恋、嗔恨、怀疑、嫉妒或傲慢的你,你对这个空性的世界依然毫无觉知,并被娑婆世界带来的种种烦恼所困扰,那么这不算是修行,充其量也只是修「流行」。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