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篇休假日记,终于到了最后快要上班的日子,说实话,不太好过,有点小学生要开学的忐忑不安,不过经过这几天的心态调整,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去面对了。
身体在经过两个月之后并没有像想象中的轻松好起来,最近还是感觉很疲惫,我想一个是生理因素,身体不会那么容易就复原的,一个还是心理因素,太多的忧思会大量消耗身体的能量,自己也知道不应该这样,读了那么多书,感觉明白了那么多事理,但是大脑的某个部分真得是不受自己的意识控制。活得简单些不好吗?为什么心心念念想要去实现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太多,为什么非要让自己承受这些煎熬?
这些问题即便有答案,自己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因为我就是我,我做不了别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苦,这些大概就是我不得不背负的十字架。这点痛苦也许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 的确不算什么,没有生老病死,没有大是大非,只有那种无力感。
最近报名的绘画班终于开始了,其实很幸运能遇到这个老师,他也是一个在路上求索的人,不像好多机构的绘画课程,只教一些漂亮的技法,从来不从根源上来解读绘画艺术。单从报名的同学过往的水平上来看都让我很受打击,在我看来,他们好多人都已经有很成熟的绘画风格和技巧了,有些是专业出身做着相关的工作,有些是自学或是兴趣而来但是已经画得很好了,这些人也还在不停的学习和探索,这让我觉得绘画的路实在太漫长,如果不是热爱的话真得很难走太远,好吧,我已经决定不要再强求了,能走多远就多远吧。
有每天的阅读和打卡的任务,受《微习惯》的启发,只花几分钟可以读一页书或是画一幅小画,不要拘于有大块的时间,在我看来,虽然说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实际操作下来,每天花在画几幅小画的时间远超这些,一般一上午一下就过去了,这是不上班的状态时间还这么吃紧,上了班该咋办。
最难的还不是这些,老师让挖掘自己内心,观察自己的周边,重点能有感受地画一张图,单纯的速写或描绘客观对象似乎还不够,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大家探索自己风格,画得丑,零基础都没有关系,重点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绘画最动人的地方还是有内容有感受有情绪,这些都是作为一幅画的地基,那些漂亮的技巧和细节是一些装饰元素,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理念很好,这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思路,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其中的艰辛,因为挖掘和表达自己其实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绘画只是美观的描绘一个对象,那么很多人可以通过学习技巧做到,但是感受的东西只能自己摸索,思考,这些都是无形的,跟一个人的思想、修养、甚至阅历都有关系。一个好的作品为什么可以打动人,必定有作者的感受在里面,作者的感受越强烈,观看的人必定会越有共鸣。
人就像一个钟摆,当你在一个状态待得太久太深入就需要摆到另外一个状态,我称它为感性态和理性态,我现在在感性态里停留了很长时间,让自己终于有机会体验了这种感觉,很美妙,但是时间久了毕竟还是有生活的压力,没办法获得足够的舒展。因此需要向理性态去靠拢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一再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跟别人发生联系才是生存的根本,虽然我很不想认同,但是就像不要逃避自由一样也不要逃避责任,擅长用右手不代表不需要左手,在人生的舞台也许还有更精彩的序幕要上演,去勇敢地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