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利用几个下雨的夜晚读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后,简直想跪谢文字的发明,我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文字,书中记载的1940年左右发生的这些事情,是否还有更加适合的形态,回溯着时间层层湍急的水流,仿佛再现一般扑面而来,并且让我时而惊叹,时而潸然。
小豆豆是个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孩子。
这本书出版多年之后,小豆豆原来小学的一位老师回忆说——
那时我是小豆豆隔壁班的老师,我几乎每次路过她们班,都看到她在外面罚站。而这个不太一样的小豆豆每次看到我都会叫住我问:“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吗?”诸如这样的问题,让我留下深刻“阴影”——因为不知如何回答,以至于每次路过小豆豆的班级,我都要绕道走。
因为这些“不一样”,小豆豆被原来的学校退学,转到了本书的主要舞台——巴学院。
入学申请是校长大人听着小豆豆喋喋不休说了四个小时话,教室是废弃的电车,上课是各自学喜欢的科目,学完当天的任务就可以自由活动。不一样的小豆豆和不一样的学校凑在一起,一切就都和谐了。
听起来像童话,是不是?但是据作者黑柳彻子所言,这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却是真实发生的。即使已经不是儿童了,这本书所描绘的巴学院仍然让我艳羡不已——一座能够尊重不同孩子天性的学校,是每个人心中的Neverland。

其中有一个小提琴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战争的烽火逐渐波及到了东京,物资越来越紧张,小豆豆最爱吃的一种糖果,现在已经买不到了,而作为小提琴演奏家的爸爸,如果去军队演奏军歌,就能获得这些稀缺物资。
面对妈妈的提议,爸爸沉默了很久说:……我的小提琴,不想用来演奏军歌。然后他痛苦地对小豆豆说:对不起,豆豆助。
小豆豆知道爸爸真正地热爱小提琴,于是她说:没关系!我也喜欢爸爸的小提琴!
在被这个孩子对别人困难的共情能力惊叹的同时,我更敬重这样的成人,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不论是欢乐还是痛苦,都毫无保留地与孩子分享,他们不带偏见的看待孩子,不会人为地为孩子划分——哪些痛苦是你现在可以知道的,哪些是你知道就好不用理会的,哪些是你必须想办法一同解决的,他们真正在和孩子一起共享人生。
另一方面,我在看到个故事的时候想,如果小豆豆无法理解大人的难处,面对拒绝,她选择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怎么办?很多时候大人不愿意展现自己的难处忤逆孩子,也是因为怕面对这样的结果——自己可能要被缠上几个小时,无法做其他任何事情。
小时候我弟弟是个非常倔强的孩子,这种倔强往往在年节期间变成一件棘手的事情——他可以连续哭4个小时以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他一直哭,大人既无法看电视,也无法交谈,所以年节期间我们都被教导:不要弄哭你弟弟!他要什么就给他!
后来我在我的小朋友身上,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有一天小朋友要求更长的玩iPad的时间,我告诉她,你今天可以玩,那明天一整天,你都不能玩iPad的了,她爽快地同意了。
第二天,到了玩iPad的时间,她要求,我要玩iPad。我提醒她昨天的承诺,她于是生气了,鼓着腮帮,坐在旁边静坐示威。我只好放下工作,蹲在她面前,又重复了一遍我们的约定,给她建议一些其他好玩的事情,花了半个多小时,她才“原谅”我。
这件事让她理解到了什么是“约定”,也知道了“妈妈是不怕生气的”,以及“妈妈是可以沟通的”,至于损失的这半个多小时的工作时间,我通过晚上她睡着之后再补起来。
如果不怕“拒绝”的后果,不预期这种情况孩子能不能接受,真实地共享自己的人生,在她接受、理解的过程中,观察、协助、引导,从而优化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的话,亲子关系将不再是“责任”,更多的是“享受”。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心里住着一个孩子的父母,请将你们心里的孩子放出来,让孩子和孩子之间,平等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