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说,知有知的用处,行有行的用处,不要混淆,也不要非此即彼。重要是看看自己缺什么。
对行动敏捷的人来说,手比脑子快的人来说,知重要,理论更重要;但是对大多数拖延症来说,行更重要。到底哪个更好?明显要看你是谁?你的对手是谁?你的时代是哪一个?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什么样?
好答案不是固定的。丁把这个叫“见路不走”。你要醒着,醒着是最难的。
我的手机里全是网球视频,各种教学,如何跑位如何转身如何发力,把球全力抽出去!
我照着练了一个月,发现一个问题,持拍手根本承受不了这种强度。手腕和手肘开始疼,可没有人说起过这情况,那些专业选手,专业教练,我的教练,都没说“发力将引起的麻烦”。
发力的好处当然是球速快,麻烦却是运动伤病,告别网球。这是我打过第一关的怪兽之后遇到的新问题。为什么没有视频提醒我?是视频算法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作者的具体背景忘记了,但是内容是说鸡蛋和牛奶副作用的。研究的数据很详实,他说,内容本身不重要,问题在于,这样的研究被限制了,
被商业模式。蛋和奶的庞大利益集团根本不允许此类负面研究出现,更别说发表了。但是,他说,鸡蛋与不少疾病有关。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隐形的局限之内,或许永远都无法摆脱。现在的趋势更加明显,我们正向数字人狂奔。
跑题了,算了。回到丁元英如何?在丁之前,是王阳明叔叔,他说:知行合一。没有行的知不能算知。
然后,丁说,知和行各有各的用处,就像药和药丸外面的糖衣。各有各的用处,生活那么胡渣,不要极端,不要简化,稳住。
# 豆豆三部曲,看不看都值得摆在书架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