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家门口是一条好几百米的小巷,颇为粗糙不平的油麻石板错落有致地绵延着,为两边的飞檐旧居增添了脉络,也系住了邻里情感。
石板巷大年三十下午开始,贴春联是家家要做的事情,一般巷口都有书法擅长的热心街坊帮忙书写,一垫着石瓦片的书桌或宽板凳,一墨碗、一羊毫,蹲腰马、悬小臂,洋洋洒洒几十副都不带重样的。小孩垫着脚尖站在板凳上,拿粘满米糊的大红春联小心翼翼的往门框粘贴,大人“左左,右右,上上”的指挥着,年味就贴出来了!
贴春联南方海滨的年夜饭没吃饺子的习惯,都是白米饭为主,清蒸鱼虾不论大小,新鲜是必须保证的,记得一块钱就可买十斤“竹仔鱼”,就是剥皮时要注意别被边上那根大鱼刺扎了手,而草鱼、鲫鱼一没看住,就都尝试在木盆里立定跳远,把水溅了满地。养了一年的老母鸡刚贡献出最后一个蛋就被老奶奶提溜入厨,白水煮熟,先与鱼、肉一起敬献神明先祖,然后在孩子们望眼欲穿中端坐饭桌主位;还有黄灿灿蛋饺,铁锅热点猪油,摊平的鸡蛋放上剁碎调香油的猪肉芫荽,包成元宝饺子状,两面煎黄,起锅的香味那是绕梁三日不止。日子宽裕些的就准备个铜火锅,先烧红小木炭夹入其中,鱼丸豆腐白菜帮子等耐煮食材和骨头汤先行熬煮,煮开了,拿开环型铜盖子时,热腾腾的原生快乐是不需遮掩的。
年夜饭一般大年三十傍晚开始,小巷就开始爆竹声中辞旧岁。到了晚上饭后,火红爆竹进入新年的第一个小高潮,此后整夜不断,偶尔一家有电视机的家里会坐满邻里街坊,接连不断的鞭炮齐鸣使得看春节联欢晚会,基本上都得靠比划才知道是啥意思。当然也没人太过在意,反正节目都是好歌好曲好话语,大家就图个吉祥快乐就行!再者新年期间连续几天也都会重播春晚的。但小孩就有点小郁闷,那时的春晚小品相声是值得开怀大笑的,歌曲是铁定传唱流行的,晚学一会,就赶不上时髦吹嘘的潮头了。
看春晚八十年代的竹篱笆门是不用上锁的,出门缠一条小铁线是防止小动物的未请擅闯。平常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把书包往家里一扔,就三五成群的在门口扎堆疯玩。一到过年,在铺满红炮仗纸屑的石板小巷就会玩得稍微矜持点,摔跤会擦破手脚,好日子让大人骂很丢脸,更重要是一年一次的新衣服,可万万舍不得弄脏了!但,还是会常常闹出哭鼻子的事端来。那时过年,小鞭炮是可以花样百出的玩。最常见的是一手拿根袅袅清香,一手执炮仗,一点一扔,惊起叽喳一片;或是空铁罐头盖住鞭炮屁股,香头一点,乒乓咣当,调皮的还在罐顶或周围压些湿泥,需拉长引线,手脚弹跳利索,一个避让不及,那就蔚然大观了!这期间,新衣服难免有所沾染,甚至些许小洞是逃不掉的了!
燃炮仗 攒糖纸玻璃纸硬糖、葵花瓜子、油柑子、青橄榄、还有成双成对的如意吉祥柑桔,就把年味铺的满满当当,让不惑的游子在他乡城市孤静的石林围墙中,随着回忆,泪流满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