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本纪进入到景公时期。秦景公,秦国第十三任国君,在位长达40年,是自穆公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然而在秦本纪的景公部分,并没有秦国国土的扩张,也鲜少有秦国战胜的记录。
那么,秦景公是位昏君吗?是否丧失了秦国人锐意进取,称霸中原的野心,而变得只知享乐了呢?好像也没有这样的描述。那么,秦景公这四十年来都做了些什么?如果国君离世后,在他去面见先君时需要述职的话,他的述职报告又该怎么书写呢?难道他要说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
先来看秦景公继位时秦国是个什么情形。
先看国际地位。秦景公继位那年是秦桓公二十七年,那年秦桓公卒。而前一年,也就是秦桓公二十六年,正是晋率诸侯伐秦的一年。那年诸侯联军讨伐秦国,秦军不敌败走,诸侯联军追到了泾河才罢休。这就是历史上的麻隧之战。麻隧,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泾阳县北,麻隧之战后,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
再看人才储备。《吴越春秋-阖闾九年》有记载:秦桓公大惊,楚有贤臣如是,吴犹欲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
换句话说,秦景公继位时,秦国已风光不再,贤臣良将也再难觅踪迹。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秦国的这副担子挑到了秦景公的肩膀上。
秦景公四年,晋国的执政大臣栾书杀了晋国国君晋厉公。晋国内乱,对秦国而言不啻为一个反击的好机会。那么,秦景公上位之后都做了什么?史记没有记述。
到了秦景公十五年,秦国终于有了一次小胜,此次战役史称栎之战。说是秦国出兵救援郑国,在栎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打败了晋国军队。而且,这个时候晋悼公还是诸侯国盟主。注意,这里有两个隐含的线索,其一,秦国为什么要救援郑国?是不是有机会可以东出,可以和晋国干上一架了?其二,晋悼公是不是晋厉公被栾书杀了以后,晋国新立的国君?这位晋悼公在短短的十一年后何以成为诸侯国盟主,而秦景公却与之无缘呢?
上述问题的答案,在晋世家里有些许线索。晋世家讲,栾书、中行偃利用他们的党徒袭杀了晋厉公,又派人到周王朝京师迎接晋国公室的一脉旁系血亲回国,准备立个傀儡国君。然而栾书的前期调查工作没有做好,他请回来的这位十四岁的少年偏偏才智过人,就在他率领满朝文武假模假式出城迎接时,这位未来的国君已看出栾书意欲显摆自己在朝中的实权派地位,给新君来个下马威的目的,他不慌不忙,就地跟满朝大夫订立君子之盟,国君权威不可侵犯,否则自己就打道回府,你们爱立哪个傀儡都随便。
这样,少年国君晋悼公初到晋国,就使出雷霆手段,驱逐不尽臣职的大夫,重修祖宗旧业,施德于百姓,抚恤重用追随文公的功臣后代,整顿吏治,重塑朝堂。继位当年就讨伐郑国,郑军退败,就到达了陈国。
这样的晋国,本身实力强大,又恰逢遇到了励精图治的国君,对秦国而言,的确可以说是敌人更强大了。
但是,即使在这样情况下,秦景公也没有丧失东进的决心。关于栎之战的细节,《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五》是这样讲的。说是秦景公十五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人向秦国求援。秦国响应。而郑国背弃与晋国的盟约,与楚结盟一道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而秦国军队进入晋国国境来救援郑国,晋军轻敌导致兵败栎城。栎之战透出一个信号,秦国在中原被孤立的情况下,已经和南方的楚国互递橄榄枝。当然,以中原诸侯国的眼光来看,这两个化外之国开始狼狈为奸了。
秦景公十八年,晋悼公领导的晋国更加强盛了。晋悼公数次与诸侯会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力量,率领诸侯联军讨伐打压秦国,以报三年前栎之战战败之仇,势要把秦国东出的野心打压下去。在诸侯联军的强大攻势下,秦国军队战败逃走,晋国军队追杀。且慢,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词,晋兵追之,而不是联军追之。诸侯不追赶,只有晋国军队在追,而且还渡过了泾河。遥想秦桓公的时候,晋厉公率领诸侯联军就曾讨伐秦国。当时秦军逃跑,联军追到了泾河就回去了。然而这一次晋军竟然渡过了泾河,直至棫林而还。晋世家里说,(悼公)十四年,晋使六卿率诸侯伐秦,度泾,大败秦军,至棫林而去。
关于这次战役的细节,《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五》里却讲了另一个版本:诸侯联军在晋国一再鼓动之下,勉强渡过泾河。秦国人就在泾河上游下毒,导致联军死伤惨重。晋国人把这场战役称为迁延之役。用晋人栾鍼的话说就是,“此役也,报栎之败也。役又无功,晋之耻也。”以左传的眼光看,历史虽然重演,但是晋国并没有得偿所愿,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史记里没有提及这个细节,也不知道太史公是否认为投毒这种行径太令人不齿了。
晋世家里说,悼公十五年冬,悼公卒。至此,秦景公在位时的几场战役,也随着晋悼公这个劲敌的谢世而告一段落。那么秦景公在位的后二十二年,他又做了些什么,就留待下次接着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