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结束之后,忙着调部门和面试等问题,也在思考去与留的问题。回顾毕业这两年的工作,感慨颇多。从研三开始懵懂地觉得互联网行业赚钱多开始到现在形成对行业有自己的观点,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近三年。
之前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与求职规划,碰到了什么就去想办法解决,突破。这种状态就一直在维系。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挫折难过,也有成长与突破。从14年下半年,误打误撞,面上了产品经理的岗位。于是,在这个岗位上实习、了解和进阶。原本以为这样的结果也不错,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也看到了一些落地价值,思维能力和工作技能上也有了较为稳定的提升。并且后来又面上了自己超级喜欢的云课堂的产品策划实习。我开始很努力地在那个阶段去想证明自己,想留在这个团队。从一个有一点想法的实习生转变成一个有框架有系统思维的产品策划。在那接近半年的实习时间,能感受到自己满满的干劲。不再彷徨地找工作,只想去做得更好,最好。曾经为了新产品立项,前期的行业梳理与竞品分析,连续3-4天凌晨5点才睡觉,第二天继续忙。但是结果真的很好,我听到老大的反馈,我的前期分析报告,产品策略和定位,优势探索等,没有改动一个字。并立即安排了大会议的讨论分享,和总监等其他产品一起规划讨论。讨论之后,我也听到后面评价:这个小姑娘挺不错的啊。我是努力觉得值的。所以就秉着用输出不断地去刷新和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自己有希望留下来的。然而,并卵,我们部门并没有留下来的名额,所以我还是得去找工作。
15年春天,我开始重新去找工作。此时我抱着一颗学习与提升自己产品技能的心态,开始寻找产品策划的岗位。然而,当时对于这块的需求基本已经饱和。反而是用户研究的岗位给冒出来了。面试了几家之后,选择了去苏州,开始从0到1的用研之路。在苏州的回忆是痛并成长的。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用研的工作,当时组里所能给到的支持与帮助非常少,反倒需要自己去做输出。再后来成为组里的负责人,逐渐从公司层面进行大大小小的宣讲,完成一些品牌、校正用户画像等专项研究后,让这个角色发声。对内也建立用户体验评估体系、用研流程体系搭建、分享机制、常规研究方法论等沉淀,也在实践中形成了公司特色的见面会。对自己而言,短短的半年是一个质的飞越。然而,内心仍是一种不自信,觉得自己并非正规军而是野路子。在后来在公司遇到了一个瓶颈,从研究技能层面上总觉得提升不那么明显,于是想去更专业的团队进行学习。很幸运,很快就有了一个机会去原来实习的公司。内心是开心的,觉得要加入正规军的队伍了。
15年冬天,我到了正规军里。我才发现,真正的学习是自己实践的学习。我在积累部门里面的沉淀的知识是相对表层的,但可以校正一下自己原有的经验。在这边最大的一个收获是扩展了用研的道路。用研不再是一个隐性的职能部门,而是于数据合并,形成一个有直接落地产出的显性角色。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自己负责了较多创新性和尝试性的工作,也看到了直接的营销ROI的提升。在数据运营方面上,有了实战积累。另外,在行业和市场研究上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论体系。而这对于之前的经验来说,是欠缺的。在这边接近1年半的时间里面,对于引导人的这个角色依赖也逐渐减少,对于新的事物与未了解的领域也不再害怕。自感,又是一个较大的提升。
然而,部门架构的变动我面临新的选择。对于用研,最终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呢?一直研究,专研,不管是扩宽还是挖深,都会到一个职业的天花板。我所了解到的出路,大部分都是在这个岗位兢兢业业,然后升职做到整个研究的主管。小部分可以合并其他角色做大部门主管,如合并数据分析角色,或者合并交互设计角色。极少部分是做到了产品总监的级别。也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就是做了自有职业,也更多的是在走培训、内容产出这块。这些路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要达到这个成就相对会有概率。一个部门稳定下来之后,管理人员是固定的,老员工的成长必然会有一定的危机。那么,换个角度,也就是说综合从用研转岗到其他角色呢?身边有成功的案例就是用研转岗做数据分析;用研转岗做交互设计;用研转岗做市场研究(这个不太算转岗);用研转岗做产品策划;用研转岗做运营。依我来看,横向发展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而且一直心心念念想往交互设计靠拢。那么,现在是不是需要为它准备起来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