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十月转岗到人力的,参与的模块是培训。
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新的挑战,毕竟,自己之前的经历里,并没有与之特别符合的内容板块。
唯一看起来搭点边的,也无外乎是偶尔出去跟他人作分享——不过,分享也不过是培训的初级阶段。
但是,也正是因为存在「陌生感」,反而会有一些挺不一样的感受:在培训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普通人也有很多启示。
今天,我想简单梳理一下转岗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三个关键词:失衡、引导和提问。
01 失衡:为什么要和另一半去旅行?
经常有人会说挑选另一半的时候,一定要跟他,去一次长途旅行。
他们给的原因是这样的:在长途旅行中,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这些可能是在对方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于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本真的模样中,判断是否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对象。
是不是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追溯于本质原因,是在长途旅行中,另一半面临了「失衡状态」,即之前很多经历难以复制,于是他只能追溯于底层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本真的模样,这便成为了我们做选择的重要参考。
这便是「创造失衡」在选择上的运用,类似的还有人才选拔。
记得之前参加一家公司的成长训练营(其实就是终面),他们安排了非常满的内容:团体运用、采访老员工、新老见面会、汇报展示等。
当时每个人都处于极度紧张和疲惫状态中,与之前的经历「失衡」。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展示出最底层的自己,很难再做太多掩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人焦虑不已、有人想要放弃,也有人愈战愈勇。
最后,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便真正脱颖而出。
而失衡也经常运用在培训场合中,因为这时候人会更打开自己,更愿意接纳新的事物。
又比如有的企业会组织高层参加爬雪山、过草地的培训。
当人经历过一系列与日常不一样的体验后,内心中会自然去将既有经验与新的情景进行对比——这时候一个好的教练进行适当引导,最后便能有效将其往培训方想要的知识点上靠拢。
于是,培训的效果便有了提升。
这就是「失衡」的运用:通过创造不一样的体验,让人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继而有效地进行选拔;让人打开自己,继而有效地传递知识。
这么说来,自己转岗后对培训工作的思考,也属于失衡的一个具体运用。
02 引导:不好意思,我就是想让你走点弯路
A 君是一位职场老前辈。他在带下属时,有一个让我看来不太友好的招数:故意让员工犯错。
比如:在新员工刚来公司时,就安排让他独立做一个策划案。很明显,新员工肯定漏洞百出。
当他拿到提案后,会马上严肃地告诉他:做得不好。
对新员工来说,初入职场就面临这种打击,着实有点灰心丧气。这时候他马上变一副面孔,对他说:好吧,坐下来,说一说每一步你是怎么操作的。
接下来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开始对逻辑、流程,跟这位年轻人一一探讨。
在末了的时候,再给一份好的策划,让其参考和对比。
在第一次接触时,我会觉得 A 君这么做「不太经济」:如果一开始就提供好案例,让新员工依葫芦画瓢,那不是省时省力?
但是,当接触了一系列培训以后,我开始真正佩服起 A 君。
在培训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导。
比如,老师在讲一个理论时,先不给出答案,而是让学员们讨论,并在白板上写下自己的理解。
之后,老师一一点评大家说的好的,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最后,在 PPT 上,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了思考,学员心中便产生了一个锚;而老师的答案,则让大家知道了差距。有了对比,便产生了冲突;而冲突——是最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情绪。
如果要给这种模式找到理论依据,那就是传播学中提及的「阈值」。
我们能注意到的任何事物,它们的共性都是超过了我们接受的阈值底线。就比如女生的容貌之于男生,口红的色号之于女生。
而冲突,是引导教学中经常可以用于设计的方案。
所以,现在再看 A 君带新员工的方法,不得不称赞!
03 提问:你的问题并不是好问题
在成人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解决问题。
但是,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
这句话看起来很绕对吧?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一个人问:我最近睡不好,该怎么办?
这时候,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我们不用急着告诉自己的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清晰化。
怎么来实现呢?那就是通过提问来聚焦。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四类问题将问题具象化:
第一类:将一系列抽象的表述具体化。
关于时间:①最近是什么时候?②持续了多久?
关于程度:如何定义「睡不好」?
第二类:将目标具体化。
那你希望睡得好到什么程度?
第三类:了解清楚背景。
为什么这段时间睡不好?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吗?这件事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它对你很重要?这件事做不好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做好了是怎样的情况?
第四类:引导式提问。
对标类:你有没有其他同事或朋友遇到过这种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尝试类:之前有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分别如何?去年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不能用这个方法?
到了这一步,我们基本可以找到睡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睡不好是表层问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睡不好的前因。
然后就更底层的问题进行分解,找到更具体的情况:这件事到底为什么会影响到自己。
同时,因为有引导,那么一系列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呈现出来。
有句话我觉得蛮有道理的:路径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和思考中,当我们提出问题时,只是在验证自己的答案。
我是小结
创造失衡、引导式教学、科学提问——这三点便是这几个月来,感受最深的内容。
那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主观地进行利用:
01 失衡与旅行
当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闭塞时,那就出去旅行吧。
当到达新环境后,我们之前的经历开始变得没那么有用。这时候,对外的敏感度便火速提升,人再一次被打开。此时再看一本书,再审视自己面临的问题,更容易收获新的解决方案。
02 引导与写作
当我们要讲某个道理时,可以试着先给出一个案例——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无所谓。
重点是让他人进入到这个场景中,然后便有了锚。接下来我们再基于分析,给出相对正确的答案,他人接收的信息便更加深入。
03 提问与沟通
当他人提出问题时,我们千万不要好为人师地解答。
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让他理解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真实想法——大多情况下,一旦人了解清楚这些之后,便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是尾巴
本来想写成一篇感性的文章,一不小心又变成了逻辑分析。
希望大家喜欢,晚安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