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豆瓣评分常年高达9.4分的电影,这部电影从上映初始就很受影评人的欢迎,尽管其故事在今日看来也并无太出彩,甚至设定中的bug也不少。但也正是因为细节,这部电影即便不需要角色台词仅靠画面就能与观众对话。
1994年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
80年代的吕克·贝松和90年代的昆汀·塔伦蒂诺是同一类人,是电影行业里的天才,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影史就会出现这种「不学无术」「非科班」「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外行人,进到影视圈里胡搅蛮缠,打坏一切规矩,创出一大片新天地的大天才出来。
吕克·贝松拍的《最后决战》,和昆汀拍的《落水狗》如出一辄,都是弄的完全不同於产业正规的产品,影像锐利,行文诡厥,而且全是自己写的怪异剧本,弄出一堆无法形容的明星。
《Léon》在当时也是惊世骇俗之作,可以这么说,整部影片,就是吕克·贝松在向世人证明自己无比才华的过程,故事,你们知道了,可内中的细节刻画,电影构图,无一不是创时代的。
前所未见的叙事手法和景观,以至于,二十年前,所有的人,不管圈内圈外,在戏院看到 《Léon》 时,老实说,没有一个人不张大嘴巴。
吕克·贝松:“这是关于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他们心里,他们都是 12 岁,他们都感到失落而他们深爱彼此。”
一.角色出场
一开场,就是一场紧凑的动作戏,杀手里昂来无影去无踪地干掉了一堆人。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杀手,目标到最后都没见过里昂的脸。
嗯,这是类型片经典开场套路,为了博得观众的注意力。
一般三流开场信息量小,仅有打斗。而本片,在短短几分钟内,利索地交代了大量主角信息——他是顶尖高手、其业务模式是经纪人代理、与人交流时似乎总慢半拍、不杀女人、喜欢喝牛奶。。。
完成任务后一个人坐地铁回家(为了在画面上拍出“独来独往”的感觉)。超市里,照常买两罐牛奶(生活的规律性)。
玛婷达出场,首先是一个在楼梯上俯瞰的主观镜头,仿佛要跌落。
和她的内心情绪相呼应。这是吕克·贝松很擅长的手法,用画面刻画角色内心。
镜头上移,一双脚,彩色裤袜(对比里昂的一身黑),手拿一支烟(对比她的年龄),坐垂头丧气倒在栏杆上,非常沮丧。
里昂上楼,玛婷达藏起烟,也藏起情绪,却被敏锐的里昂察觉。被问及额头上的伤,玛婷达撒谎说是骑车摔的。里昂离开后,玛婷达请他为自己保密藏烟的事情,然后悄悄把烟改成棒棒糖。
——这是一个非常传神的细节,极精准地表现玛婷达心事重重,渴望告别童年,故作成熟,同时习惯掩藏自己的心事。
在此,两个角色出场完毕。每一个细节都直指角色内心,却又处理得自然、利落。能用画面交代的,就一定不用台词。用台词交代的,一般都有潜台词(譬如玛婷达的谎言)。
二.角色的平行生活和困境
反派警察出场,介绍矛盾背景。一副嗑药状,抱着玛婷达父亲一顿闻,像食肉动物吮吸猎物的气味一样,让人觉得不舒服、变态。
父亲一腔怒火,转嫁到玛婷达身上,一巴掌扇过去,解释了伤痕来源,交代了父女关系。
切回里昂的日常生活。把盆栽收起来,收好武器,神情疲惫地淋浴,憔悴地喝牛奶,细心地熨衣服,给盆栽喷水,把枪放在旁边,戴上墨镜,坐着睡觉,此时天还没黑。
——在这些细节中,你甚至不需要交代前史,就能让观众心疼角色,自行去脑补,他一定有着悲惨的过去。
展示玛婷达的生活和家庭。姐姐抢她电视,威胁打他;后母嫌她游手好闲,父亲打她;巧妙地用一通电话介绍玛婷达的教育情况,同时展示她的机智和绝望,她说自己已经死了。
同步剪辑里昂的生活习惯:规律地健身,晒盆栽,一个人看爱情电影傻笑,看看后座人的反应,想有个人和自己一起乐,也或许是羞于自己的“丑”态被发现(这种渴望破除孤独的细节,电影刻画得极为细腻)。
这也成为日后类型片的必备桥段,在影片开头处交代角色的日常生活,加深观众对他们的认识,把功力用在细节设计上。
至此观众已经了然,角色的困境出现:里昂是孤独,玛婷达是被人嫌弃。这两个人都缺爱。
三.命运产生交集
接着是两人的第二次互动。里昂回来遇见玛婷达满脸是血,给她脸巾。玛婷达问出经典台词: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eon:Always like this .
听上去很绝望,但某种意义上,是两个孤独者彼此搭上线了——我和你一样,都身处困境。玛婷达擦干血,主动帮忙买牛奶(脸上挂满了笑容,她找到和她一样的人)。两人成了半个朋友。
反派屠杀玛婷达一家。伴随着贝多芬激昂的交响乐曲,史丹大开杀戒,揭示其疯狂且歇斯底里的内心。注意这场戏时间上的严谨性,史丹之前说要中午解决事情,在里昂的房间我们看到时钟指向11点58分,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场景精确地发生在2分钟内,然后反派警察在正午准时到达。
第一幕结束前的“惊人意外”,彻底改变主人公的命运,将其推进新世界。
玛婷达购物回来发现一切,急中生智地直接走到里昂门前,请求开门。对于里昂而言,打开房门就是打开心门的第一步,导演硬生生地把里昂逼到了一个“不得不”的境地,开门则生,不开则死。
“一个独行杀手怎么会收留一个小女孩呢?”这个头疼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里昂就算是块木头也都会开门吧?这个桥段展现了极强的戏剧张力。
终于,门开了,那一瞬间,一束光照在了玛婷达的身上。
这当然是导演刻意表现的“希望之光”。正如在结尾处,里昂也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二人互相救赎了彼此。
两人交谈,自我介绍。玛婷达亲口说明和家人的关系,以及对反派的仇恨——她杀了她的弟弟。里昂假装猪来哄玛婷达开心——这是导演第一次直击影片内核,两个小孩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里昂的温情。
里昂想赶她走。玛婷达发现里昂的杀手身份。
用一杯牛奶,转场。了解里昂的杀手原则——不杀女人和小孩。还有接活的行价。玛婷达马上主动提出交易,自己的劳动,换取里昂帮自己的报仇,至此大部分观众已经逐渐爱上这个机智但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主动性,是让观众喜欢角色的法宝。
晚上里昂起身,拿枪对准熟睡的玛婷达,犹豫片刻,然后放弃。
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里昂的原则(不杀女人和小孩),也表达 Leon 内心的纠结:一个杀手最大的软肋便是有了牵挂。从此我们也可以预示到里昂后面的命运。
次日一早,玛婷达强势表明,自己要当杀手。里昂完全不屑,玛婷达强行因果:如果你救了我却不负责,就跟当初不开门一样。
玛婷达乱放枪,吓住里昂。两人搬家,经典镜头出现,两个人从夕阳中缓缓走来,穿着风衣的杀手走在前面,女孩抱着一盆植物,踢踢踏踏的跟在后面。二人命运就此绑定在一起。
四. 角色互动,感情加深
搬到旅店。玛婷达机智应答小提琴事宜,可以看出其情商和反应之快。练琴、喊爸爸,讨人喜欢。反衬里昂的性格木讷。进入房间,里昂警觉地检查每一个角落。
玛婷达再次提出想要学习杀手技能,从理论开始。里昂终于答应,然后被旁观者,经纪人老东尼提醒:改变不是一件好事。
一些需要观众注意,又不方便主角自己说的讯息,一般就通过配角的嘴来挑破。这是电影叙事的技巧。
蒙太奇,里昂教她用枪。玛婷达做家务,买吃的,洗碗,擦枪。一起做俯卧撑,喝牛奶,玛婷达最终去练健美操。里昂依旧坐着睡觉,玛婷达教 他写字——改变和成长是双方的,彼此成为彼此的温暖。
两人玩角色扮演游戏,为影片增加喜剧元素,同时展示里昂的童真和以及两人的亲密。
这些桥段只是为了表达两人关系亲密,导演第二次直击影片内核,不管外表如何,技能专业,内心深处这就是两个小孩而已。
玛婷达感受到爱了,一脸幸福。提到关键道具盆栽,里昂说它没有根,寂寞寡言,正像自己。玛婷达说它应该改变,应该种在大地上,应该生根。
玛婷达对里昂产生了感情。不管这是什么感情,玛婷达都主动把她定义成爱情,主动发出性暗示——和角色扮演不一样,这不是简单的喜剧桥段,往深层次里说,这是她内心渴望告别悲惨童年,尽快长大成人的表达。
里昂见经纪人,表示愿意把钱给玛婷达,明确表达两人的感情有了进展。里昂识字了,表示他自己的成长。经纪人提醒他要小心女人,为里昂的后续埋下伏笔。
看到玛婷达和小痞子聊天,冲上去像爸爸一样管教她,要求她戒烟,不说脏话。
导演特别喜欢用性话题来挑逗里昂。玛婷达外表萝莉,内心御女;而里昂是外表大叔,内心正太。
极强的角色反差,是喜剧效果的根源。
至此里昂执行任务前,竟然有了压力和担忧(和开场的毫不犹豫形成对比),只因心中有了牵绊。
五.感情跃进
玛婷达回到家里的犯罪现场。也是她内心的伤,最惨痛的地方。
实体的场景能直接表达人物的心结和伤疤。正如此时,导演用一个兔子娃娃代表她尚存的柔软童心。
玛婷达在家看动画片,里昂回家,立即切换到新闻频道。这个细节和之前把烟换成棒棒糖的细节如出一辙,再次强调了玛婷达依旧试图掩饰自己的本性,故作成熟。
里昂受伤了,自己又缝好。他刚杀人,情绪也很压抑。而此时玛婷达却塞钱给他,雇他杀人。顺理成章地,里昂说,你杀人之后,人生就会永远改变。
让角色在本场戏开场前,就有了一个既定的情绪。两人接下来的冲突,不是发生在日常的某一时刻,而是刚杀完人的一刻,让观众更加理解人物的反应。
玛婷达强调,要么爱,要么死。子弹上膛,赢了就在我身边一辈子,输了,就回归原来的孤单生活。玛婷达非常渴求被爱,而且性格刚烈。
枪响之后,玛婷达自己也吓坏了。紧紧抱着小兔子。这种分裂又统一的细节表现,顿时使得角色真实、立体。
接下来则是展示两人合力执行任务,默契配合,玛婷达的机智能力,完全派上用场。用玛婷达学习戴帽子的细节,表示两人的亲密。用恶搞毒贩的黑色幽默,提升喜剧效果。玛婷达烧掉毒品,表明她有自己的善念和原则。让观众看到主角杀完人后,反而产生认同感。
两人喝酒庆祝。玛婷达当众索吻,而后歇斯底里的大笑,造成尴尬的喜剧效果。之后的一次任务,铺垫了那个感人的 ring trick。
——以上于现在而言是最基本的叙述规律,想让观众对角色的感情产生认同,就得让其深入体会到看到角色的共同经历,危险、欢笑、展现出默契。丰富细腻的细节刻画与角色内心相对应,才能使这部影片角色情感非常饱满且真实。
六.复仇
接下来的戏,里昂和玛婷达都表现出相当的“主动性”。
里昂找老东尼交代后事,让他把钱留给玛婷达。同时跟玛婷达告别:你让我改变了很多。随后出去帮玛婷达报仇。
而玛婷达心情不好,纠结半天,决定只身去报仇。
此刻玛婷达内心活动非常丰富,但是导演选择不用旁白展示,那怎么拍内心戏?
先是坐在阳台上抽烟思考,然后玩盆栽,再没心情看电视,在街头考虑抽烟又扔掉,最后,用钱和霸气打发一群小流氓结束。然后说,I need to think,一个镜头从中景推到特写,表明她思考完毕。
两人同时分头报仇。玛婷达溜进大厦。这场戏拍得让人紧张,来自几个很带感的细节设计。
譬如,玛婷达去男厕找反派,镜头跟着她往厕所深处走,误导观众反派在最里面,然后厕所门打开,竟然藏在门后。
它妙在利用了场景的地形,玩弄了观众期望,而且成本极低——只要想得到,就能拍出来。
然后,反派嗑药了,增加恐惧感,接着问玛婷达是否热爱生命,因为杀掉不怕死的人,没有成就感。——剧作的台词功力。
里昂发现玛婷达去报仇了,然后去救。爱情如何使人为之疯狂?里昂是孤独的,孤独的人并不代表没有爱情,孤独的人也并不是不会去爱。里昂知道独自一人勇闯联邦大厦的结局。早期的里昂完全不可能做这种举动,但从这一刻起,他已经不能回头了。
杀掉反派的马仔后,玛婷达完全吓坏了,看到里昂出现,一下就哭了,冲上去紧紧抱住。二人感情的跃进,通过生死考验完成。
玛婷达穿上了裙子。此时我们可以发现,里昂注视玛婷达的目光已经改变,在他心中玛婷达早已不是那个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也不是拯救她之后必须让她学会生存下去的“责任”,而是,一个女人。他爱上了这个女人。
也就是说,喜剧桥段,不是横空出世“编纂”出来的,而是角色性格的衍生物。摊开里昂的心结。他为爱杀人,从此跑路,一辈子躲躲藏藏。心结成了他不帮玛婷达杀人的充分理由,他成为杀手也是逼不得已。让主角遭受不公平遭遇,化解了他当杀手的恶。
另外,也合理化了之前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收钱办事,直接把反派杀了?他不想让玛婷达手上沾血。事实上影片到最后玛婷达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杀一个人,杀人之后的个人转变,里昂深知,因此他不想让心爱之人也受此折磨。
这个十二岁的不幸小女孩彻底改变了他,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内心。他终于在小女孩的劝说下,离开椅子,放下了枪,睡在了床上。
至此已经超过100 分钟了,影片依旧在推进两人的感情。如何使爱情电影深入人心?这部电影如教科书一般。镜头一直拉远,里昂一直不敢闭眼,眼珠子乱转。次日一早。里昂不敢相信,昨夜自己竟然睡得像个婴儿。在玛婷达下楼购物后,里昂偷看外面一眼,确定玛婷达已经离开,然后又开心地躺在了床上,脚趾头还愉快地动了几下。
这种单纯而又美好的幸福感,相信许多人在恋期深有体会吧。
七.结局
史丹找到了里昂的住处,包围了他。里昂让玛蒂达从通风口逃跑,也许他自己会永远留在这里。
死亡,爱情,里昂说出了内心的告白,故事被推向了高潮,电影也进入了紧张的时刻。玛蒂达带着里昂的植物逃了出去,里昂的房间被轰炸了,但是他死里逃生,假扮警察逃了出去,但心系爱人的他知道不帮玛婷达完成心愿的话她永远不可能被救赎,于是返回。
被诺曼发现,在离阳光不远的走廊里,引出伏笔ring trick。即便没有走到阳光下,里昂的内心也早已从黑暗走向光明,生命的最后一刻,吕克·贝松用了一个妙极了的主观镜头,观众跟随里昂的视野,从黑暗走向光明中倒下,他拯救了玛婷达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孤独的人永远会完成喜爱的人的心愿,这是他们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玛婷达带着里昂的植物来到了学校,她把那颗植物从花盆里移出来栽到院子里,让它生根发芽,代替里昂,重新生活。
You are not gonna lose me. You’ve given me a taste for life .I wanna be happy ,sleep in bed, have root. You’ll never be alone aga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