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文心》这本书是在kindle上,时间很碎片,看到值得玩味的地方便标注,找到相对完整的时间块再重新读一遍,借由这个梳理一下书中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地方。
首先是书中第三章题目与内容,第一次国文课,王先生就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你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件事,看到一些东西,需要记录或者有什么感想,有时心里愁苦,欣喜,当下无人分享,那么你就需要动手作文,写下来就当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了,算是安顿了自己。
其次很多时候我们写作,总会觉得没有素材,便开始看书。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书籍原因文字写成,但不应当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地重在收获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作文的材料是到处都是的,不仅在书中。
同时书中还有一段提到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豆瓣有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更有豆友开玩笑说:无非就是买的时候有点贪,读的时候有点瘫罢了。大意便是大家读书都盲目,且囫囵吞枣,读书更旅游似的,到此一游,这本书看过就完了,却不知随着年岁,经历的变更,一本书能读出不同种风情。这也是书中所说的读书最重要的是触发,所谓触发就是当你读到这一段联想到其他书的类似内容或者联系到自己自身的经历,经验,体会等等。
然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脑容量有限,你读一本书,即使当下有触动有体会,但你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没有整理,思考,甚至做一些输出,那么这些读书的体悟,心得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也就淡了。所以这本书中还特地提到读书笔记的作法。
写读书笔记的原意就是为了记述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书中说读书要精细方可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式。
最后,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写一篇文章,但往往不知道怎么去写,怎么开头,或者开头写很多,但离题万里,又或者写文词藻堆砌,但不知所云等等。在第27章《文章的组织》中,锦华的演讲中提到,文章的组织不外乎起,承,铺,叙,过,结。也就是怎样开场,怎么说出主要意思,怎么收尾。但是往往大家知道这个还是容易写不成一篇文,那么不妨问问自己,用问自己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这篇文章。
如问自己为什么想要写这篇文章?想描述一件事的经过,讲一个东西的性状,还是要发表某种主张。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也就是你的全文“中心思想”就有了。
再问这个中心主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这时你再因了何种缘由,回答有了,素材的先后排列,段落的相互衔接就有依据了,
接着再就每个要添入到文中的案例素材,问问自己,这个素材是加强了中心思想,还是削弱了,或者风马牛不相及,更细致的可以问自己哪个是自己最为看重的素材,要呈现在哪一部份等等。
这样一篇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灵感是一瞬间的,但如何把握这灵感,并将其展示给大家是需要“安排”的。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部分,比如对于诗词,音律的解读,对国学的吐槽,放在现在都依旧适用的。
教你写作的书有很多,但是接地气普适度又高的,我想非文心莫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