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散文想法
为什么原本有趣的事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为什么原本有趣的事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作者: 达文喜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12:22 被阅读0次

    2019年7月21日 周日  轻霾

    天上又想起了轰鸣声。

    “飞机又过来了”,孩子兴奋的叫道。迅速跑到阳台上,趴在窗玻璃上张望。

    “妈妈,快来看飞机。”孩子叫妈妈。

    妈妈起身来到阳台上。

    “在那儿呢,在那儿呢,快看快看,好几架呢。”妈妈兴奋的指着天上说。

    “在哪儿呢?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到?”孩子很着急的说道。

    “哦,现在飞远了,已经看不到了。”妈妈说道。

    “为什么我看不到啊?”孩子很失落,带着哭腔。

    “一会儿还会有的,他们在练习。”妈妈说道。

    “我想看,为什么我看不到啊?”孩子趴在沙发上很委屈的哭起来。

    “飞机像小鸟一样在练习飞翔,有很多呢,一会儿还会再来。今天雾霾大,飞远了就看不清楚了。………”,妈妈给孩子讲解着,安慰着孩子。

    但是孩子还是不能释怀,趴在沙发上呜咽。

    妈妈很努力、很卖力、自己也很累,但是却生生的把一件原本快乐的事情变成了一件让孩子难过和受挫的事情。

    她不明白的是:之前孩子怎么努力也看不到飞机,而妈妈却轻易的看到了,这让孩子很受挫。而之后再出现其他的飞机,哪怕孩子也看到了,也不能弥补他之前的那种受挫感。

    孩子不能接受的不是看不到飞机本身这件事,而是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费劲都看不到,而妈妈却轻易的就看到了。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努了力也没有好结果,于是失落、挫败等等各种不良情绪纠结在一起,让他很难承受。

    而妈妈后面的各种做法,尽管很努力,但都没有落到孩子的心结上,当然起不到让孩子释怀的作用。于是出现妈妈很累、孩子也很郁闷的结果。

    如果一开始妈妈是另外一种做法呢?

    我们来试想一下另一种情景。

    “飞机又过来了”,孩子兴奋的叫道。迅速跑到阳台上,趴在窗玻璃上张望。

    “妈妈,快来看飞机。”孩子叫妈妈。

    妈妈起身来到阳台上,和孩子一块看。如果实在想说话,就可以问:“在哪儿呢?在哪儿呢?我怎么没看到?”

    孩子就会努力的寻找着,即便没看到,也不会失落,因为妈妈也没看到。

    如果孩子继续问:“为什么只听到声音,看不到飞机啊?”

    妈妈可以说:“是啊,我也奇怪,为什么只听到声音却看不到飞机啊?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孩子接下来就会去想:可能是有雾霾看不清楚,可能是飞远了看不见,也可能是别的大人想不到的原因……

    这样妈妈解脱了,自己很轻松,还引导了孩子主动的发散性思考。而且孩子还很快乐,至少不会有受挫,失落这样的负面情绪。整个过程,让孩子感受到的自然是轻松愉快,感受到积极发散思考的乐趣,大人也不累。

    为什么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事情,由于父母处理方式来不同,而导致事情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带给孩子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呢。

    根源在于父母思维习惯和高度的不同。

    前一种父母是以自己为主。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自己先去发现或者知道,然后再教孩子去发现和知道,如果孩子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像父母那样知道,就会产生挫败和失落。

    后一种情形的父母是以孩子为主。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不会有无助、无能、努立了也白搭种种这些负面感受。孩子觉得轻松、有趣,大人也不累。

    小到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大到孩子的成长。结果怎么样并不取决于父母的受累程度,而是取决于父母思维的高度和宽度。

    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所遇到的事情本身都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大人所表现出的态度以及大人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而正是这些不同才导致孩子内心的不同,从而早就孩子了成长以后的差异。

    试想一下:在同样的事情中,时常感受到有趣、轻松,进而主动进行发散性思考的孩子;与时常感受到失落、受挫、努力了也白搭的孩子,日积月累,长到一定的年龄之后,他们对事情的感知认识,内心的充盈程度能一样吗?

    为人父母,唯有努力克服自己的心障,将自己的思维系统更新升级,才能走出自己累死、孩子烦死的怪圈,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原本有趣的事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vpm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