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初是混沌的,人类最初是混沌的,当今的世界也是混沌的。
一个生命个体,在成为胚胎那一刻起,就一切具足,初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个体,是清明的,整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就是充满无限生机、无限可能的旅程;而随着生命一点点长大的过程,就开始从清明渐入混沌,直至乱象丛生。
人类最大的混沌莫过于没有觉察,以自我为中心,笃定自己所看到、听到、认知的一切,很难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认识边界以外的知识、观念。
其次,在于目标不清、方向不明。看似每天都为生活奔忙、每天都在为事业奋斗,看似经常与知己、好友推杯换盏,实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消耗着生命。
即使有目标、有方向,大多是挣钱目标、进阶目标,这些都是生命之外的目标,在一个个目标完成后,生命却没有得到滋养。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混沌之中,时而欣喜、时而忧虑;时而振奋、时而乏力。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面对总是不能尽如人愿的现实,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行驶,找不到那片宁静的港湾。
如何才能走出混沌?
扩大认知的边界。前几年,网络有一句流行语: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世界确实大,不仅要用眼睛看,看风景,看文化、看风土、看人情,还要用心来看,只用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扩大认知的边界,可以用耳听、眼看、用脚量,还要用感觉去体会、用脑思考、用心注入。
扩展思想的疆界。双脚走不到的地方,书本可以抵达;感官不可及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思想够不到的地方,心灵可以触及。灵魂能抵达的高处,生命未必能达到。通过与书为伴、与智者为伴、与内在的自己对话,将心灵的桎梏丢掉、将内在的空间撑开,让思想的疆界无限延展。
与自己的内在对话。曾子在《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除了每日自省,我们可以试着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些?得到了后会如何?我可以舍弃的是什么?舍弃之后会得到什么?
从混沌到清明是一个由繁重入简的过程。
人生就是从清明到混沌、又回到清明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