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无聊与兴奋】从以下五点来讲述了【无聊】、【兴奋】和【自然】。
一、什么是无聊?
作者认为:【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无聊一直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无聊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令人心向往之的更惬意的环境之间存在反差】、【另一本质是人的机能没有“全力以赴”】。其实这几句话我都像蒙了纱,似懂非懂。就我的理解来看,无聊就是“做自己不感兴趣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感受着日复一日的生活烦恼】也就是单调乏味、循环往复的生活。无聊就是每一天都大同小异,没有值得期待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反而是平平淡淡,甚至是有点让人忧愁恼闷的时光。人不甘于平淡,他们认为平淡就是平庸,就是乏味的代名词。但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伟人,除了一些高光时刻,其余的生活也是平淡(无聊)的。
平淡其实是种智慧,在平淡里坚守自己的内心,修篱种樊,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无聊)生活,不也是一种境界和乐趣吗?这就是陶渊明式的智慧。平淡也意味着一种宁静,宁静才能致远,【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是一种宁静的生活,唯有宁静的气氛才能蕴含真正的幸福。】
二、无聊与幸福的关系
作者说【生活幸福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无聊其实衍生了很多的感受,比如无所事事、平淡无味、空虚寂寞、孤独感,这么一说彷佛无聊就全是负面的情绪和影响,但无聊是人生避不开的课题,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发展,从古至今,无聊就和追寻人生的意义一样,是个永恒不变、永远没有答案的事情。
无聊伴随着人的一生,它是时间很少能改变的一个固定内核稳定的感受和状态。既然避不开无聊,那我们就要学会和它融洽相处,找到与它的相处模式,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感,找不到的话退而求次,只要有一定忍受无聊的能力,也就拥有了获得幸福的基石。
三、无聊和兴奋的关系
作者认为【无聊,有一部分是与避免过度兴奋有直接关系的】、【与无聊相对的不是愉快,而是兴奋】,人们基于无聊的感受上,做了很多寻找兴奋(刺激)的事情,大到战争狩猎,小到赌博吸毒,这些行为都给社会或个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兴奋全是不好吗?也不是,适度的兴奋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的无聊和无所事事,激发我们的肾上腺素的分泌,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兴奋要适度,这是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四、培养儿童忍受无聊的能力的重要性/意义
与第二点连起来看,无聊是人生避不开的话题,而且【生活幸福的基础是要拥有一定的忍受无聊的能力,这是一个人年轻时的必修课之一。】也就是说培养了这种能力有一定概率上能够获得幸福,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的能力。
这里作者提出了教育的误区:【给孩子提供了太多消极的娱乐,如电影、美食等】,这样做的后果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其实是一种麻醉剂,人们对它的需求会不断升高,而身体在兴奋时的消极反应也是违反本能的】,导致后来我们越来越难满足孩子,孩子一遇到无聊便难以忍受,可是,人生又避不开无聊,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吗?
五、与自然相联系的乐趣,意义深远
作者认为【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活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从自然里汲取养分,与动物、植物并无二致】、【相较于成年人,孩子更需要与自然生活的涨落节律保持联系】。他举出了城市的孩子去乡间散步的样子,是那种原始的快乐和幸福感,而这种乐趣带给孩子的是【他的这种正在被满足的生命需要意义深远,假如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少能成为完善健全的人】。
与自然相处,能够激发孩子原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孩子带来幸福感,带来内心深处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生理需求是七个需要里最低的需要了,生理需要就是对性、食物、水、空气及住房等需要,其中食物、水、空气哪里来?自然中撷取来的,人怎么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呢?人是自然中的人,人也是社会中的人,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都不可分割,互相促进。
我们的哲学和教育学都是相通的道理,它们都认为自然对人很重要,这种重要性无可取代,所以有时间就让孩子去自然中玩耍,哪怕只是感受微风和土地,那也是一种收获。
综上所述,适度的兴奋有益;培养孩子忍受无聊的能力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获得幸福;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立根之本,离了自然,人就像缺水的鱼儿一样,会在身体深处、心灵里留下永不能弥补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