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胶囊胃镜、低剂量螺旋CT等一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筛查技术都在突破和普及中,为癌症早诊早治早愈争取到了重要时间。但是,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体检覆盖率仅为35.8%,专门的防癌早筛体检覆盖率则更低。究其原因,一是公众防癌早筛参与度不高;二是公立医院与专业体检机构的资源未形成统筹整合之势;三是全国疾病控制和治疗体系有待充盈丰满。
今年3月吹来了一缕春风,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癌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痛点。从中可以预见,癌症防治将成为国家行动计划。
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
鲜明的数据对比也说明了防癌早筛体检的迫切性。北京大学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宁毅提供了一组数据,发达国家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大致在70%到80%,而中国为40%到50%。这个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早防早治的差距。发达国家癌症早期发现率为70%左右,中国明显低于这个水平。
当医生接触到病患的时候,大多已经进入癌症晚期,所以我们国家癌症患者5年治疗生存率很低,我们国家三甲医院癌症的治疗水平和国外差距不是非常大,但是癌症发现得普遍太晚了。中国部分地区已开始了癌症筛查的实践。2005年起,我国在农村开展上消化道癌症高发区筛查和早诊早治。参与项目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介绍,截至2018年已建立194个筛查点,每年筛查20万人,检出率达2%,早诊率高达80%。
带来的结果是,参加早诊早治项目的人群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20%和37%,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4%和33%。筛查和早诊早治,是全世界普遍认同的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走过场、不检查、或不敢检查,是对待癌症筛查的常见误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说,其实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患者规模排名靠前的癌症大类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早期治疗的治愈率非常高,到中期就大幅度下滑,而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就非常低了。这是非常陡峭的曲线,说明癌症早发现和晚发现,造成的结果差异巨大。
大数据与体检“科技革命”
当治愈癌症的医学难题尚未解决时,一个好消息是,针对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癌症,都已有较为有效的筛查手段。技术的突破为癌症体检提供了新的可能。
去年,美年大健康推广使用胶囊胃镜后,胃部疾病包括胃癌的筛出率大幅增加。因传统胃镜检查需要止痛麻醉,很多人对胃镜检测过程感到恐惧。而胶囊胃镜简便,过程相对舒适,新技术带来了个体参与度大幅提升。
“胶囊胃镜”即 “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领衔研发。检查者只需随水吞下一粒胶囊大小的胃镜,15分钟即可完成全程无痛、无创、无麻醉的检查。一项针对全国3182例接受胶囊胃镜体检人群的研究发现,2.2‰的人被确诊胃癌,50岁以上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高达7‰。
早期肺癌体检则用上了低剂量螺旋CT。依靠低剂量螺旋CT,美年大健康在一年3000万检查者中发现了150万例肺结节,其中比较高危的有10万多例,被跟踪建议到医院确诊。
在保证体检质量的情况下,低剂量螺旋CT可以将辐射剂量降到低水平,保持在1mSv以下。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认为,每年接受20mSv以下辐射量是安全的。“将用于筛查的CT的辐射剂量降低,避免辐射的伤害,这也是美年大健康这么大体量的预防医学平台上做的科研创新。”宁毅说。
体检机构开展癌症早筛技术研发,优势在于大数据。
“胃癌早筛、肝纤维化检查等,都是基于体检客户群体培育出的技术,我们也在推动直肠癌、乳腺癌早期检查方面最新的技术孵化和普及。”宁毅说。
我国正在推动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生命科学类企业发展,体检机构的健康大数据,能够为其提供很好的应用场景和平台,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周期。甚至在一些领域可以弯道超车,超越国际同行。
“中国庞大的体检市场,为创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欧美国家可能有局部技术优势,但在应用场景方面远不如中国。当我们数据量足够大,就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节约科研时间。”宁毅认为,健康大数据可以提升癌症防治科研效率,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体检机构平台能够为重大疾病早期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在癌症筛查中,大数据可以在全国层面了解和预测各类癌症的分布。例如海南和湖南口腔炎症的高发,未来很可能导致口腔癌高发。检查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还可以用来预测各类癌症的风险因素,使得早期筛查结果更准确,这也有望未来与新药研发结合在一起。
“精准预防”降低防癌体检费用
在癌症筛查的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升时,经济性也不容忽视。若价格过高,则提升全民健康的作用将很有限。
当癌症筛查产品使用量增加,价格也会相应下降,“这符合卫生经济学规律”,俞熔说。
胶囊胃镜投用之初成本也较高,但去年在全国供不应求。到了10万人次以上,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我国多年对女性宫颈癌和乳腺癌的两癌筛查推广,随着技术手段提升、参与规模增加,成本也已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一些新的筛查和检测模式也被催生。例如美年大健康提出了“精准预防”的概念,通过先进可靠的检测手段先把危险系数较高的人群筛查出来。以预防结直肠癌为例,医学上认为,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做肠镜检查,但是,做肠镜的成本及消耗的医疗资源都比较高,不太可能让来体检的人都去做这个传统肠镜检查。
当前,可以通过先进的筛查方法,先把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就这些人群做进一步筛查,通过层层筛查,提高检查效率,也因此降低了总体成本。
宁毅表示,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防癌体检价格并不算高。例如美国低剂量螺旋CT检查需花费2000多美元,中国可以控制在人民币400元,甚至更低。“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体量,更有能力降低成本。”
即便如此,一套防癌体检项目也并非所有人都负担得起。
今年全国两会中,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将防癌体检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王水建议在一些特定肿瘤高发地区,针对性进行早期筛查,将费用纳入医保。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也提出,将防癌体检纳入医保会在短期内增加医疗支出,但从长远看是“花小钱、省大钱”的明智之举。普及防癌体检,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可以挽救生命,而且可节约大量医疗支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