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话需要很谨慎,尤其公众领域的人说话,不是影响人们的言行,就是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影响。
引用:《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大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后,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
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一起在宫中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姬诵,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姬诵说:“怎么会呢?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啊!”
后来,姬诵只得选择吉日,把叔虞正式封为唐国的诸侯,史称唐叔虞。
引用: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大意: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这两个故事主要教育人们“言出必行”。即使当初只不过是“戏言”。虽然说得大了,过了,但是,想去弥补还是可以的。可有时候,话说错了,又在高位,是公众人物,那影响可就大了。就像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关头的抉择,将军在战场上事关生死的决定,就像竞选国家领袖,就像国家领导和政府发布的政令决议等等。小人物也常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叹!
《刻意练习》书的推荐序里,有一个故事里的故事,讲到另一本畅销书《异类》的作者格拉德维尔,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的话被完全引用,用来作为反面典型,加以驳斥。而且,稍有头脑的人稍稍动动脑筋想一想,也会发现其中的漏洞。这个1万小时定律有哪些问题呢?
书中总结了四点。一、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二、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三、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也取决于练习的方法。接下来第四点,是我读第一遍时,没弄明白的。它引用了“沙堆悖论”来驳斥1万小时定律。
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论: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如果我们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1万粒沙子是一堆沙”,那么9999粒和10001粒恩吗区分,前者不是一堆,后者是一堆?是不是不合理?就像1万小时定律。如果说1小时锤炼不能成功,那么2小时锤炼也不能成功,3小时锤炼也不能成功,以此类推,9999小时锻炼也不能成功。因此,1万小时也不能成功。也就是说,我们最初设定的“1万小时锻炼能成功”的价值就被削减了。
这是我现在的理解,原来,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举例用1万,原来,1万不但是我们假设的固定边界,也是“1万小时定律”的引用,“以其人之矛攻其人之盾”更能有力的驳斥这个定律的不严谨不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