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生产活动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工作,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父母那么紧张我们的工作,亲戚朋友一见面就问最近工作怎么样,你的工作决定了你的其他一切活动,这句话十分决断,这就是伟大的著作。或许站在一些人的观点看,有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一样活的很精彩,要把这句话放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看,是没有错的,因为这里的生产活动并非完全指工作,人也并非指某一个人,而是全人类。站在大历史的视角看,农耕文明的生产活动主要就是种地,进而决定了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内容。到了工业文明,以工业发展为主的时代,人类有了汽车电视,生活开始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到了信息时代,电子产品普及到每个人,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
生产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
这句话再一次说明了为什么生产活动决定了其他一切活动。你的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你的认知,为什么大家宁愿工资低一点,也要去好的单位。我们去哪个单位,在哪个行业工作,会很大程度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做财务的不自觉地关心企业的经营报表,写代码的喜欢从技术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做产品的习惯在需求和方案之间寻找平衡。
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屁股决定脑袋,你处于哪个位置,思维自然在这个位置上打转。而少部分人可以跳出他自己的位置,为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思考。这是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哪个位置的人,都很难无法避免,每个人天生属于某一个阶级。这点放在有些革命前辈身上特别难能可贵,因为有些革命者本身并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可以做到牺牲自己利益,抛弃自己原本生活的地位,实属不易。当前的社会现实,阶级是存在的,而且还会存在很久,不一个人的意志转移,也就是说,我不认为我是这个阶级的想法并不成立。
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认知,也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你看这个逻辑,先讲生产活动在实践中的地位,然后阐述认知和生产活动的关系,然后由生产活动的发展推理得到认知的发展,一环接一环。每个时代的认知都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月薪三千的时候,吃个麦当劳都觉得奢侈,月薪十万的时候,吃麦当劳主要是怕不健康。这就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古代的思想有些方面早就不合时宜了,为什么我们应该大胆创造新的思想,学习新的理念。生产活动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的思想的发展,这是整个社会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未必,社会的发展必然让更多人拥有进步的思想,可个人的遭遇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因此个人的思想要有意识地跟上社会的发展。
实践高于认知。
彻底的把实践和认知两者之间的重量交代清楚。以前总是有个误区,总觉得认知高于实践,因为以前觉得认知是提取出来的精华,而实践一次次劳动。实践高于认知,才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使得革命在历史上吃过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彻底的让自己清醒认识到,实践高于认知。因为认知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是正确的认知也不是绝对的,认知是运动的,认知是有局限的,认知的来源有很多,认知不是永恒的。
认识的发展过程,两个阶段,感觉和印象,到产生概念,抓住事物的本质,中间发生了质变。
我感觉这家公司不错阿,装修挺高大上的。我感觉这个人不错阿,聊天挺有趣的。都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诸如此类的内容,每天都在发生。怎么看待朋友,朋友就是一起长大的人?就是有共同语言的人?就是能够互相帮助的人?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到达思维,到达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一起长大的人,有很大可能会成为朋友,那么,可以归结为与我共同经历的人。共同经历也许是上学,也许是旅行,也许是工作。归根结底,背景接近的两个人,更加容易共情,就是我能够真正懂得你的感受。有些女生说某某很懂我,就是这个意思。对方未必真的懂你,懂你的基本条件是跟你有相似的背景,即使两个人天天在一起都未必懂对方想什么,君不见有的夫妻两个人天天睡在一张床,却完全不知道对方想什么。两个每天都见面的人况且如此,何况是其他情况。人的内心是如此复杂,真的就那么容易懂吗。可能对方根本没懂,不懂装懂。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要参加革命。
只有投身于其中,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外界的信息再怎么,始终是外界。互联网时代容易让人产生天下事皆知的误解,信息时代的陷阱便是我们知道的太多了,以至于我们真的以为我们知道了。
理性的东西来源于感性。
以前我一直再说理性怎么好,谈恋爱的人要怎么理性,现在却说理性来源于感性。理性分析的前提是感性的认识,分辨对方好坏的前提是感受到东西,若是没有机会相处何来谈恋爱呢,何来感受呢。不管对方是假装地,或是随意地,或是自然地,一切的感受都是来源。
认识的能动,不但表现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画了一个大圈,从实践到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作者用了飞跃一词,呼应前文所说的量变到质变。再一次的强调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比前一个过程更加重要,过程的变化目的在于实践。我们做事情,总结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最要紧是把理论再用回实践里面。在把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样的问题,这个过程如何解决现实的问题,便是重要中的重要。理论转化为实践真理的过程一定是不容易的,理论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假设。
在社会实践中,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是很少的。
隐含了迭代的概念在里面,如今换了一个壳,读起来高大上了。不管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在作者这里都变成特别朴素,这种能力很少。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籍,是反过来,把一个很简单的东西说的很复杂,一个概念翻来覆去,写够四五百页纸才肯停笔,搞得大家似懂非懂。
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这是我看到过最接近真理的表述,没有之一。翻了这么多书籍,没看到哪本书把真理用如此清晰的文字表述出来的。清晰的定义一个概念,是我们建立认知体系重要的步骤,只有当我们思考如何定义某个概念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思考它是什么。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永远没有完结,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运动是绝对的,世界永远在运动中,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一个人就算再厉害,也不应该停止学习,学无止境不是什么高尚的情怀,而是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被改造需要通过强迫的手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地阶段。
强迫的目的在于克服自身的弱点,比如懒惰,注意力不集中,三分钟热度。这句话视乎和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主旨不谋而合,培养习惯的过程的开始,少数可以乐在其中,但大多数是勉强的,培养习惯的本质是改变人的习性。可能是时代不同,这个时代我们讲培养习惯,一定是从软的入手,能软的绝不来硬的,都在教育家长要怎么让孩子喜欢上,反对强硬的手段,异常的小心,生怕伤害了孩子。而作者那个时代,还有无数的人民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就遑论学习了,更遑论学习中的痛苦了。强迫自己进步,过程固然痛苦,目标不是克服痛苦,目的是让自己产生习惯,进入到自我进步的阶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