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世界里前行

作者: 晓吾 | 来源:发表于2016-12-06 11:07 被阅读211次
    图片来自网络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活在文字世界里的人。

    在现实世界里,我沉默寡言,平和淡然,属于内向型性格,但并不孤僻,也不执拗,当然也不容易顺从。脸上挂着坚定平和的笑容,心中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小宇宙。老师和长辈们便说我是个内心有事的孩子,以至于小小年纪就每每被人评价为深沉内敛稳重。自己当然觉得又好玩又好笑。他们不知道,身外的这个世界,被我怎样的隔离和疏远;内心里的那个世界,被我演绎成了怎样一个神奇美妙的天堂。

    那个天堂就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来的神奇世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沉迷其中且自得其乐。对于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悲喜是非,我总是没心没肺,并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抛在了脑后;而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我挖空心思地揣摩设想每一个故事可能的结局,以至辗转反侧魂牵梦萦。我把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精心编排在一个个经典故事里,演绎着与真实生活不一样的悲喜剧。

    谁知我在文字世界里的癫狂?我还记得刚上初中我就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日记本,扉页上用当时自以为非常有个性的歪字,龙飞凤舞地写上“在文字的世界里,且容我独自疯狂”。

    热爱阅读仿佛是天生的,因为我实在记不得那些文学书籍是什么时候走入我的生活,并不离不弃的。父亲是会计师,熟读历史,算得上半个文化人,因此我还没上学就识了一些字,家里也总有些书让我找来半猜半认囫囵吞枣。上小学时班上有个好姐妹,她的父亲是我们小学的校长,母亲是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她家里那许多适合小孩子们看的小人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于是她家几乎成了我的家,除了吃饭睡觉回自己家外,放学后就往她家跑,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她家里,把那些书几乎都翻烂了。

    上初中后,更是迷在了文学书里。三年课余的时间我几乎全用在了阅读上,饥不择食,什么书都看,找到什么是什么。走路时看,吃饭时看,被父母强制关灯要求睡觉后,还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照着看,真是迷得废寝忘食。有时看得上了瘾,上课了还偷偷地将书放在课桌底下看,偶尔被老师发现,点起来回答问题,但也总难不倒我。我的功课在那个小小的中学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也拿我没办法,但还是免不了向父亲告状,说如果我少看点杂书,成绩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但我却从来不当一回事。因为我排名第一的位置从来没有人能撼动,老师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以至于我读起杂书来更加明目张胆,有恃无恐。

    中考之后,有一天父亲严肃地对我说,中考成绩出来了,你没有考上一中,看你怎么办!虽然我不太相信,但也知道这不是不可能,因为一中的录取比例非常低,像我们这样小的学校每年也就考上一两个。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说,那我就在家里写作好了。一脸满不在乎不知天高地厚的神情。

    父亲叹息一声:你还真上劲了呀?写作!你能写出个什么名堂吗!

    我不作声,但内心却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信心和勇气。

    后来,我知道那是父亲故意试探我,我不仅考上了一中,而且还进入了一中所谓的重点班。学校将全农场中考前五十名录取为一个理科重点班,而其他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报文理科。我向班主任提出要求到文科班去,班主任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后没有答应。我也没坚持,因为在我的思想里,写作与读文理科并没有多大关系,读理科也不妨碍我对文学的热爱。

    高中紧张的生活使我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但我对文字的爱好并没有收敛,只是从此后兴趣从阅读转向了写作。班上有一个也爱好写作的女生,虽然我们性情不同交流也不多,但我们每天写后交换着作品看,练习本只在我们俩之间传来转去,并不向外人展示,那成了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那时候文思如泉水一样向外涌,什么都能进入我们的笔下,一个练习本写不上几天就用完了,可惜那些文字我们写完后就放下了,交换着看了后再也不去管它,也没有时间去细心琢磨,推敲修改,纯粹是因为心中积累的东西多了,不吐不快似的。现在那些东西也不知散落在哪里,或许早就当废纸处理掉了。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的几乎每一篇作文都成为了老师讲作文时的范文;在学校创办的《太子山》校刊上,每一期都有我的文章发表;有两篇被老师推荐到《作文报》并刊发出来,更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当我的一首长诗《生命之树长青》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年之声》栏目配乐播出,父亲特意来骑车走了几公里,来学校告诉我这个消息。我看到父亲很激动很开心很骄傲,但我内心里没有多少兴奋,觉得那仿佛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读大学之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刊物《象牙塔》,写作、编辑、排版、打印,都是我们几个人自己动手,个中苦乐可见一斑;那时候也经常和其他学校的文学社团组织联谊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作品也屡屡在当地一些报刊上发表,也有作品入选当时畅销的《青春诗历》和《中国第四代诗人抒情诗选》。

    然而自己却再也没有那种心高气傲的心性了,反而感到了羞愧与惶惑,视野的越来越开阔使我对文学也越来越心怀敬畏。或许是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浅陋和幼稚,也或者是感觉到了超越自我的艰难,一时间我感到了迷惑与失落。我忽然感觉自己的那些文字就像是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现实的意义。我永远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也写不出伟大的作品,那么,还要写吗?这样写下去还有意义吗?

    展现在眼前的那个文字的世界一如既往地绚丽多彩甚至更加神秘奇妙,却让自己一下子无所适从。而现实的世界又是如此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特别是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在日复一日封闭单调而琐碎沉闷的现实生活中,我问着自己:放弃还是坚持?

    写,还是不写,成了一个问题。

    写,不知道还能写什么,我感觉自己已经无法调遣那些熟悉的文字,无法与它们协调相伴,而文字好像也不能表达我的内心。我仿佛与它们相岸相望,触及不到彼此的灵魂。

    不写?可为什么内心常常充满一种焦灼。我无意中用了这样一个词,焦灼。是的,焦灼。内心有时真有那种焦灼感,无缘由的,仿佛胸中涌动着一股暗流,却找不到出口,让自己不能平静。就像欲雨前沉闷的天空,云层厚厚地低低地压着,太阳在云层背后显示着它的威力。那沉闷之中酝酿着一场暴雨,却迟迟不能肆意倾泄。

    转了一圈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起点,我再一次开始了阅读。只是这一次,阅读开始有了精心的选择和特别的偏好,不再喜欢那些精致纯美、充满技巧的文字,而喜欢朴实无华但深刻老道的文章;而且,在阅读和思考中,我似乎明白了,我所感受的困惑与迷茫皆来自于我对生活的隔离与疏远,我躲在自己的梦想里,离真实鲜活的生活太远,而自己现实生活的根基太浅,对生活的领悟与思考不深,所以才不能驾驭那些厚重深沉的东西。

    我终于明白,文学来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文字的世界也应该建立在现实世界的根基之上。伟大的作品必深刻地反映生活揭示生活,而又超脱现实生活构建理想生活。文学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匮乏和缺憾,让我们去接近去感受种种不一样的人生,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充实我们的心灵,透视种种伪装与真相。而生活呢,生活会让文学更加饱满更加丰盈更有力量,让文学更好地表达精神的需求,更自由地释放灵魂的呼喊。或许不是每一个喜爱文字的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但若他的文字能让人累积起生活的智慧和自信,给人生活的勇气和定力,来对抗身外那个越来越喧嚣纷繁的世界,不是很美好而且值得去做的一件事吗?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忽然觉得轻松起来。生活,阅读,思考,写作,平和而安定,散淡而任性。我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在那些平凡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我清理纷乱的思绪,洗涤蒙尘的心灵,安放疲惫的灵魂,给自己以休养生息。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并没有什么神圣崇高的意义,登不上大雅之堂,承载不了文以载道的责任,但它们是从心底自然流出来的,是干净的,也是安静的,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哗众取宠的虚荣,用文字筑起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精神家园。

    我不知这是一种妥协还是另一种坚守。我知道,一个纯粹的写作者,内心里一定会有煎熬与挣扎。

    或许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作者,但我永远佩服那些锲而不舍、坚韧执著地跋涉在文字世界里的人,他们的文字,凝聚着他们披肝沥胆的执着和呕心沥血的坚定。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愿永远与他们一道同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文字的世界里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av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