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谈_我们眼中的世界

杂谈_我们眼中的世界

作者: xieyan0811 | 来源:发表于2023-06-04 06:57 被阅读0次

    清晰的边界

    小时候学素描,被老师骂得最多的就是勾边填色(此处读:shai3-er),到底要不要勾边填色?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渐变的,但是经过大脑分析表达出来,就有清晰的边界。
    文艺作品肯定不是现实,它加入了很多作者理解,但是没关系,只要足够美好就可以了。
    有时候会被作者的角度治愈:他强调的,弱化的,忽略的……他所表达的,想要解读的。

    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品

    当作者技术足够纯熟,如何表达不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选择——勾边填色也可以是一种风格。

    有了足够的工具,只要工具足够好,和人配合的足够好,作者用简单语言描述,而产生的摄影,绘画,被模型润色的文字,同样是艺术,并且可以更多表现其内核,而不囿于技法。艺术从来也不只是技法,这可能也是AIGC前途光明的原因之一。

    完全随机生成的作品可能高于普通水平,但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的可能性也很小。而通过作者的描述,指定了场景,基调,人物,精细的情感,各种细节,大量的调整修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逻辑,世界观;这样产出的绘画,摄影,润色出的文本无论它的形式是什么,都更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

    模型与现实

    当你做模型的时候,是追求反应现实,而现实中也不免一些噪声,学规律的时候也会学到噪声,或者被噪声干扰。对于模型来说,如果不标注出来,它也不知道哪些数据是噪声,哪些是正常数据。所以要么用极大量的未处理数据训练,只要其中正确数据足够多,最终也能学会;要么做数据修正和纳排,用中等量级的干净数据训练模型,也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至于它能解决多大比例的问题,就可以把它说出来,用起来?是60%还是99%?选择的时候也很难受,怎么掌握这个度,心里的这杆称可能就是学术道德吧?

    虽然我们要的是现实或者正确,但得到的并不是,而是也只能是大多数。再说我们觉得正确的,也未必正确,目前的人类也有限。科学是一些方法,而不是绝对的答案

    解释模型

    就像所有艺术对现实的描述,比如绘画:现实是一回事,人能理解的是另一回事。多数时候,它俩并不一致。当你服务的目标群体是人,有时候为了让人理解,也会:强调,弱化,忽略,解读。必须从混沌里划分出一些边界,明知那些边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自变量相互关系,我觉得以现在的技术来说,对模型结果反倒是没啥大影响。但是人们很重视对现象的解读,需要归因。边界清晰才能阐述,而有了边界就一定不是完全的真实。

    选择

    当你的服务对象是人,当你不仅是执行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选择,心理应该也会很矛盾吧?😂 当你不只是一个工具人,而是有目标,有意图,就有了善恶……一念之差。哈哈,算了!想多了。引一段很喜欢的话作为结尾:

    一层一层的隐喻被揭开,就像手剥笋一样,至于剥到什么程度才能吃下去,全凭我们自己的选择,无限剥下去,竹子是没有心的——无限解构只能带来无限虚无。

    ——from: bilibili何厌何不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_我们眼中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cb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