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不认命。她不断与命运抗争,但命运却总与她的努力相背而行。
中午又刷一遍电影《万箭穿心》。每一次看总有新感觉。第一次是N年前在《小说月报》读方方的小说。当时就为李宝莉的命运唏嘘不已。尤其小说开场中搬家后故事发展,她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运转。搬家是她这一生最后的开心,此后在她身上发生了起伏跌宕的故事。当时应该写了半拉子读后感。尽管当时的感受很深,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小说内容渐渐被淡忘。后来看了半拉子电影,依然是开场搬家李宝莉的形象很突出,很深入人心。这一次,只是想着打发一下午睡时光,却不知不觉间就看完,而且还赚了一把眼泪。
是泪点低吗?好像每次落泪的地方还不是主人公伤心的时候,但就那么轻易惹出了眼泪。李宝莉拿着赚来的钱给婆婆作为家用,让婆婆不要太节省,婆婆说这些钱只够日常生活,孩子用的学习用品还是花的她工资,这一刻李宝莉有点愕然,我有些心疼她。当她兴冲冲地拿着扁担赚来的钱给建建时,建建轻描淡写的两句话,把她对他的感情全部冲淡。那一刻李宝莉恼怒,我不由落泪。当她倾尽全力供养孩子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正准备享受儿子成功的喜悦,儿子却说今后要和她断绝关系。其实这样的情形以前就有。当搬家后,她正全身心与丈夫和孩子分享搬家的喜悦,从此无需在与邻居共享公共厕所时,丈夫却冷冰冰地提出离婚的想法。这样的悲喜交加的情形在她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虽然生活没这样高度集中,但我们的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电影中的慢镜头、慢动作再现.
这次看,我感受到的更多是电影中多次悲喜交加的画面。好像是编剧的刻意为之,又好像是生活的情景在现。多年闺蜜带着墨镜来找她诉说心事,可没想到她也是满腹心事。因为心情不爽,先是因为一杯18元的咖啡迁怒于服务员,于是各说各的,对方一句“狗日的”,让李宝莉心底的心事彻底倾泄。而她的好友小景还来不及把她的悲伤全部倾诉,情绪立刻切换到另一个生活场景。貌似搞笑,却又是真实情景再现。
与电影悲喜交加情景不同的是,李宝莉的生活总是“万箭穿心”。满怀开心却住进好几条街道穿堂而过的楼房。搬家的喜悦还没结束,搬家工人就坐地起价。为守护这个家庭,她拼劲全力,她用尽蛮力。因为嫌弃搬家工人坐地起价,当看到丈夫用好烟款待搬家工人,她不仅对丈夫责骂,甚至要追赶那些人。当晚正享受搬家后的美餐、美景。丈夫却提出要离婚。并在一次跟踪丈夫之后,发现丈夫的奸情。站在门外,她拿起的是红色的灭火器,何其搞笑。但是最后却用打110,结束了丈夫自认为很珍贵的仕途。在李宝莉眼里,家是她的一切,她要不惜一切代价,用生命捍卫,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她没有去想。她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丈夫牢牢控制,却没想到丈夫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妻子的陷害,情人的用情不专,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后,自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李宝莉像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用力地守护着自己的婚姻,却没想到丈夫轻轻一跃,就让她先前所有努力灰飞烟灭。在面对警察即将告诉她真相的前一刻,满是对丈夫的不屑一顾。在听到丈夫跳桥时,她用力地一页页地翻着笔记本上的遗言,一页,两页,更多页……除了给母亲和孩子的遗言,关于她这个妻子,只字未提。在丈夫被推入活化炉那一刻,她没有悲伤,只有愤懑。她觉得丈夫欠她的。
还来不及对死者怨恨,她就开始靠“扁担”这个职业谋生养家了。每日奔波于路上,她无暇顾及其他。回到家里,偶尔抬眼看到儿子挑衅地把父亲的相片拿出,或放在她床上,她无暇生气,她也没有了过去的脾气。婆婆提出孩子18岁成人后,房子归孩子。起先她也并不太在意。后来孩子考上大学后,满心喜悦的她却遭到孩子的指责。丈夫虽然不在,可貌似丈夫的影子还在。尤其孩子得知事情的真相,对她更是特别冷淡。那一刻,她站在她家楼顶平台万箭穿心的对方。楼下是多方向急速驶过的车流,她就站在交汇处。旁边是让她如今难受的儿子,这一刻,她多年付出后没得到回报的愤懑、恼恨全倾斜而出,于此同时,她多年隐藏的秘密也被儿子披露。她的愤怒立刻瓦解。电影里呈现的她的难受,也让观众难受不已。面对这样一个女人,不知是该同情还是该怨恨,总之,就是心里难受。
明明是悲剧,却按喜剧来。电影最后,李宝莉尝试和生活化解,和儿子和好。因为经历这么多,她用尽全力付出,却发现,生活依然不是按照她想象的发展。她开始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理解儿子。当她看到别的孩子满脸开心的笑容,那一刻,她决定放下一切。当建建的汽车突然抛锚,观众为之心里一顿的那一刻,她下车,朝车轱辘踢了一脚,然后推着汽车往前走。这一幕,被躲在不远处的儿子看在眼里。故事就这样结尾,可谓是喜中有悲,悲中有喜。这也算是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无需谴责李宝莉的强悍,无需指责她丈夫的不作为。这样的情景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刚进入婚姻的女人都是拼劲全力,像一只老母鸡,像一个家长,护卫着家庭的安宁。可是漫长岁月是生活安宁的腐蚀剂。当一个女人支棱起翅膀的那些时刻,却让男人心安理得躲在女人羽翼之下,从此家庭这只小船开始失重。岁月更迭,婚姻就是这样让人既爱之又憎之,无数次想逃离,又无数次返回。影片里李宝莉莉和婆婆说,如果当年她同意离婚,也许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也许大家都会幸福。说的是一种可能,但也只能是一种设想,毕竟生活不能重新来过。
二十多岁时读小说,为李宝莉的命运而感叹。四十岁看电影,看的是前半段,看的是婚姻中负重前行的那些女子。如今看电影,看的是后半段,除了那些回忆,还看到人命运中不可说破、看不到的玄机,另外,还看到一路走来婚姻中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