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观后感
一、引言
很多人都推荐一部电影叫《万箭穿心》,评价很高,十一假期忍不住找来看看。
果不其然,这是一部不多见的好电影,算是假期的收获之一。
很多时候,好电影不一定要有很多明星和特效,而是讲了个好故事,从中体会人物内心、各种矛盾和变化,从每个细节中,收获新的认识。
以下内容有剧透,慎看。
二、两个悲剧
《万箭穿心》是一部剧情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背景是在90年代的武汉。
个人认为,故事中有2个悲剧。
一是丈夫跳江,丢下妻子、儿子、老妈;
二是妻子独自撑起整个家,孩子高考金榜题名时,却不认自己的母亲。
悲剧一:缺少沟通。
马文武提出离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是到那一刻“爆发”了。而我认为,导致该悲剧最大的原因是缺少沟通。
影片看不到马文武是否之前有过改善关系的尝试,但自始至终,我在影片中没有看到半点有益的交流:
1.给搬运工点烟、买饮料,被妻子骂,丢了面子,搬运工说“自己虽然日子艰苦,但是家里都有贤惠的妻子。”这些话似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马文武一看自己是个干部,凭什么就没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呢?
2.马文武提出离婚之后,没有着手办手续离干净,而是仿佛就此宣布单身,开始寻找新恋情。
3.马文武把老妈带过来住,却没有提前跟李宝莉商量。
4.即使被抓外遇,也只是在道德上承认错误,跟妻子说:要不你跟我离婚吧。
5.后来跟周芬(小三)出来吃饭,被说“不懂女人”。
......
李宝莉呢?被提离婚时,她愣住了,她一直都在做该做的事,在操该操的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方式是否妥当。
问题不断地积累和演化,直至难以挽回。跟踪丈夫,发现外遇,她想砸开门,又转而离开报警,谎称有人嫖娼。她没有像她的发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以此报复了丈夫的不忠,借用道德的天平拉回自己的丈夫,却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很多时候,我认为李宝莉的理是对的,仅仅是表达方式有问题。无论是搬运工坐地涨价的争执,还是丈夫给搬运工点烟、买饮料,当面说买卖的天经地义,以及对待孩子的学习、关心等等。
我认为这些都是在理的。但她可以不必这么直来直去,而可以尝试委婉和商量,这种商量不是临时的商量,而是夫妻之间逐渐培养的默契——价值观的不断趋同和磨合。可惜的是,影片中没有看到双方在沟通上足够的努力,尤其是来自有文化的一方:马文武。
有时候,活着比寻死还需要勇气。
不够贤惠的妻子,被妻子“报复”举报,丢了干部身份,又被迫下岗。马文武受不了连续的打击,选择了跳江一走了之。
遗书里只提到对不起孩子和自己老妈,却半字不提妻子。他恨透了妻子,认为是李宝莉毁了他,并通过冷暴力的方式报复回去。冷暴力不仅让不明是非的人把他当成弱者,还把道德的矛头指向李宝莉。
那又怎么样呢?没有了男人,没有了支柱,日子就不过了?况且还有未成年的孩子。
李宝莉选择独自撑下去,即便没有文化,但出一份力总有一份回报,即便时代在进步,自己依然没有文化,即便以前挑扁担10块钱一趟,10几年后8块钱一趟也要挑,即便方法笨,但她就是想要扛住,然后就扛住了啊。
李宝莉说,她就是不信万箭穿心,她就要过得万丈光芒。即使这“万丈光芒”只是一个期许,但这期许足够强烈;即使并没有别人认为的那种“万丈光芒”,但这光芒足够照亮一个家。
那又怎样?这就足够了,就凭借这股韧劲,不是都扛过来了吗?
悲剧二:矛盾加迷雾。
好不容易,李宝莉熬到小宝高考金榜题名时。作为观众的我松了口气,但没想到第二个悲剧来了。
小宝也不再认这个母亲。看到这里,跟很多人一样,我也特别想抽这孩子。后来想想,一个孩子,虽然也算成年了,但通过应试教育的他,又是否真的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呢?
在孩子的眼里,父亲的婚内出轨是“真爱”,而母亲被奶奶“赶”出家和别人待在一起叫“不要脸”,孩子看到的只是迷雾中的他所认为的“事实”,他的这些恨,无非还是来自父亲有意或无意留下对妈妈的印象,还有“小三”跟他讲的某种“事实”罢了。
所有的迷雾,还是需要他自己拨开。而且,我相信,迟早他会看清真相。你看啊,影片的最后他还躲在旁边暗中观察……
第二个悲剧发生时,我开始担忧,李宝莉还扛得下去吗?事实告诉我,她还是想通了,抗住了。
在外一夜,当她看到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疯啊、笑啊、玩啊,她突然想开了,又打开了一个心结,她把责任归结于自己没有照顾好小宝,没有给他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即便事实上,很多责任并不是她造成的。
李宝莉没有像很多家庭纠纷那样,死盯着房产证不放。她打算把房子过户给小宝,收拾行李准备自己走人。其中有个细节,当她收拾到丈夫的结婚照,停了一下,最后还是一起装进了包里——对,她的心结都打开了......
三、结尾
无论有多少恨、有多少不堪,早晚都会过去,时间的车轮不停的转动,日子总是要过的,不是吗?
就像建建的面包车,车虽然破,偶尔会熄个火,但只要推一推,它仍然能走动......
嗯,从此,又学习了一个词,叫“万丈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