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猛人敬德(上)

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猛人敬德(上)

作者: 大唐遗少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21:54 被阅读111次

    上一篇 房玄龄(4)

    下一篇 尉迟恭(2)

    一间破旧的房子,一架破烂风箱,一座漏洞百出的火炉,一排奇形怪状的工具,一大堆黑炭,一张黑炭似的脸。

    风箱推拉之间,炉中火苗时隐时现,宛如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展现自我的跳动音符。在光影之中,一人右手握住铁锤,左手抓住铁钳,正大汗淋漓中。

    在铁锤起落之间,原本漫无规则的通红铁块,被锻造成圆、方、平、尖等形状。经过淬火、覆土、切削、定型、打磨、酸洗、抛光等一系列百转千回、余音绕梁式的后期处理加工,一个有模有样的铁制品出现。

    尉迟敬德虽弄不出倚天剑、屠龙刀式的殿堂级作品,但犁耙、锄头、镰刀等农用工具,他还是能够信手拈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尉迟敬德在锻造铁器的同时,也“锻造”了他自己:在持续使用蛮力捶打的同时,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的身姿以躲避锻造过程中的火花四溅。日积月累的打铁经历,使他逐渐拥有了两项超能力——神奇的力量与灵活的动作。

    唯一代价是,脸被炭火越烤越黑。

    有固定的工作,有一定的收入,显然,小铁匠尉迟敬德已经乐于说服自己,要满足当下的生活。

    敬德要安于现在,可未来却在不断撩拨他,使他不得安宁。

    相传在隋朝末年,朔州城有一位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的书生,因生活所迫而去一家银库“借钱”,却被一位穿金盔金甲的人当场拿住。金甲人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告诉书生,这家银库的拥有者是一个叫尉迟敬德的人,要真缺钱,就去找敬德,让敬德开个介绍信过来,他看到信,才能放钱。

    书生找遍了朔州城所有的富人区,都没有尉迟敬德的踪迹。难道拥有一家银库的尉迟敬德,不属于富人阶层?

    书生最终在一家铁匠铺中找到了一位自称是尉迟敬德的人。等对方停止作业后,书生才对着那张黑色的脸说明来意,他担心尉迟敬德听完之后,脸会更黑。没想到尉迟敬德是位热心肠,自己尽管云里雾里,仍拿出纸和笔,写下一份许诺书,答应无偿赠予书生五百纹银。

    一晃几十年过去,功成名就的尉迟恭荣归故里,太宗皇帝有感于尉迟敬德曾经的巨大功绩,以及对自己的三次救命恩情,决定将朔州城中的一处银库赐予他。敬德拿着地址和清单回到家乡,顺利找到银库,一番清点之后,发现少了五百纹银。

    他看到房梁上有张发黄的纸条。

    这仅仅是个传说。

    尉迟敬德,又称尉迟恭,初唐时期超级猛将,凌烟阁廿四功臣排名第七。

    尉迟本真,尉迟恭的曾祖父,传说中的后魏中郎将、冠军将军、幽州制史;尉迟孟都,尉迟恭的祖父,传说中的北齐左兵郎中、金紫光禄大夫、北周济州制史;尉迟伽,尉迟恭的父亲,传说中的隋朝仪同、汾州刺史、幽州都督。

    与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龄的祖宗们相比,尉迟恭的祖上充满神秘色彩——似乎做过官,又似乎没做过。

    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的官都是虚官。不是尉迟伽的幽州都督官职倒是“实官”,那是他死去多年之后,依靠儿子尉迟恭的辉煌功绩,被大唐君主追赠的。

    其实对于尉迟敬德的出身,他本人已经说得很清楚“敬德起自幽贱,逢遇隋亡,天下上崩,窜身无所……”

    有关尉迟恭的另一则传说是,他们不是汉人,而是鲜卑后裔,因为“尉迟”姓氏本出自北魏鲜卑尉迟部。

    似乎有一定道理。

    不过学者们在经过一系列考证之后,得出结论:尉迟敬德是彻彻底底的汉人,尉迟姓氏,是北魏的当政者赐予的。

    祖先荣耀与否,姓氏来龙去脉都已成过往云烟,对尉迟敬德来说,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隋朝末年,群雄争霸,天下大乱,朔州善阳的那家铁匠铺,也终于关上了门,尉迟敬德揣着两项超人能力,走出善阳,放眼外面的世界,开启人生第二旅程。

    力大无穷,“打人”时具有明显优势;善于躲避,又能够有效地避免被人打,很显然,敬德要是从打铁行业转到“打人”行业,必然要占尽优势,于是他参了军。

    按理来说,出身穷苦人家,应该投靠穷苦人领导的队伍。可此时的尉迟恭对各路义军都不感冒,他认为打乱他平静生活的不是隋朝政府,而是各路反叛者,于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高阳县(河北保定高阳县)政府军,并在平定各路起义军的过程中崭露头脚,被隋朝政府授职散朝大夫。

    散朝大夫,隋文散官,五品十三阶——明明以勇武出道,又是在与人打架的过程中出人头地的尉迟敬德,却被授予一个文职,江河日下的隋朝腐败政府,已经彻底晕头。

    跟一个已经迷失方向的旧政府,不如随一个目标超明确的新政权。尉迟敬德与起义军交战数年之后,忽然转向,伸手接住刘武周(义军领袖之一)伸来的橄榄枝。

    可是他不知道,刘武周比起隋炀帝,更不靠谱。他最初的起事,完全是因为儿女私情:身为隋鹰扬府校尉的刘武周,与顶头上司王仁恭(时任马邑太守)身边的丫鬟勾搭成奸,唯恐事情败露,遂纠集张万岁、杨伏念、苑君璋等人发动武装叛乱,杀死王仁恭。随后破楼烦、取汾阳、攻占雁门关,并勾结突厥,准备等时机成热之后,一举南下,攻克太原,入图关中。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刘武周很清楚,当下最缺的就是人才,当他听说尉迟敬徳的过人本领后,立刻带上金银玉帛前去招揽,并获得成功。尉迟敬德在刘武周的手下,终于拥有正确名份——被封为偏将。副将、偏将、裨将、牙将,在武小将群中,敬德的排名很靠前。

    职位是小点儿,但起码是武将,比起隋朝的散朝大夫来,要舒服得多一一善于知足的尉迟敬德,把刘武周当成了自己全部。

    但是显然,尉迟敬德在刘武周的盘子里,只是一少部分。宋金刚才是那“一大部分”。

    宋金刚原本是易州(河北易县)一只义军的领袖,后被河北“大鳄”窦建德击败,宋金刚急速西逃,刘武周快速收留,刘武周知道宋全刚很会用兵,只不过缺少施展的舞台,他要招揽过来。

    有了宋金刚与尉迟恭之后,刘武周打算退居幕后。他将军事指挥权全部交给了宋金刚,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过去,同时将特别能打架的尉迟敬德,也一并送给了宋金刚。

    人事安排妥当之后,刘武周再也不愿偏安一隅,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立刻南下,他想利用大唐深陷西部战场,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大唐李氏龙脉的发源地太原,随后马不停蹄,再复制一次李渊西进称帝的模式。

    这也难怪,皇帝谁都想做,在李渊入驻长安之前,隋朝天子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金色绣球还在隋炀帝手中,各路义军还在观望、徘徊,等到李渊横空出世,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将绣球抢到手中时,大家才真正闻到血腥味道,饿狼般的眼睛,纷纷射向长安,刘武周便是七匹狼中的一匹,他是匹白眼狼(杀死自己的恩人王仁恭)。

    刘武周想走“李渊路线”,李渊拥有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刘武周拥有宋全刚、尉迟恭、陈智略;李渊面向突厥称臣,刘武周已向突厥示好;李渊钻隋朝空子突袭长安成功,刘武周钻大唐空子突袭长安。

    站在客观角度讲,刘武周当时的想法很现实。宋金刚与尉迟敬德也确实没有令他失望,在榆次黄蛇岭打得大唐车骑将军张达全军覆没;在介休打得大唐尚书右仆射裴寂全军覆没;在崔鼠谷打得大唐太常卿李仲文全军覆没;在晋阳打得大唐太原留守李元吉抱头鼠窜。

    晋阳失守,标志着大唐势力在山西的彻底衰落;老窝被端,是李元吉心头永远的痛。从此他记住了两个人——尉迟恭和宋金刚。李元吉日日夜夜地发誓,一定要杀死这两个使他颜面尽失、让他尝尽苦头的人。不过可惜的是,宋金刚没有等到那一天,他最终死于突厥人之手;可悲的是,李元吉也没有等到那一天,他最终死于尉迟恭之手。

    宋金刚与尉迟恭攻占晋阳后,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平遥、临汾、夏县、蒲州、晋州、绛州、浍州等地——与当时李渊的行军路线出奇的相似。

    刘武周的闪电战术引发了大唐高层地震,裴寂与李元吉的相继失利使得李渊如坐针毡。为了挽救危局,李渊诏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兵分四路讨伐刘武周。

    对于不善于打仗的人,分再多路也没有用。

    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四人渡过黄河以后,经过充分研讨,天才性的预见到,如果与宋金刚硬碰硬,则必输无疑。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应避重就轻,先找软柿子捏,攻打刘武周的灵精鼠小弟,夏县的吕崇茂。

    “硬柿子”宋金刚得知唐军的最新动向后,直接把“硬骨头”尉迟恭派过去支援吕崇茂。尉迟恭与副手寻相一到夏县,立刻与吕崇茂里应外合,唐军又一次全军覆没,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纷纷成了俘虏。

    李渊不知道自己是在梦中,还是已到了梦醒时分,前一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是自己,下一刻便换了人间,这种巨大落差令他难以承受:“贼势如此,难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李渊打算放弃山西老家、固守关中,他已准备放弃。不是自己有多害怕,而是尉迟恭太强大——能够一战而将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四员大将全部俘虏的人,不太像人。

    李渊打了退堂鼓,除了裴寂之外,几乎没人响应,李世民更是坚决反对,他很郁闷,为什么父亲派了这个派那个,却唯独将他落下呢?!派一些精兵强将过去也行,可派过去的这些人,全是别人的菜!丢人,实在是太丢人!

    并州物华天宝,河东人杰地灵,决不能轻易放弃!给我三万人马,定能诛灭刘武周,杀死宋金刚,活捉尉迟恭,收复晋阳城!史书记载,李世民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窃愤恨”。李世民在恨什么?

    他恨的东西,其实很多。

    不过将最能打的儿子派过去收复失地,李渊何尝没有想过?

    李世民浅水原一战干掉了难缠的薛举、薛仁杲父子,战功一下子超越太子李建成,这对于将来大唐权力的顺利交接,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刘文静事件使得党派斗争由隐性走向显性,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打开窗户说亮话,李渊担心在亲情扭曲之后,局面会彻底失控。

    为了不至于权力失衡,也为了未来李建成能够安安稳稳当皇帝,李渊打算暂时“雪藏”李世民。因此即使在山西存亡一念时,他仍接接二连三地派文职文部过去应付。

    但是很显然,被派过去的这些人根本应付不过去,逃的逃,牢的牢,出尽了洋相。即便如此,李渊宁肯“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也没有让李世民出征的意思。

    可是李渊忽略了重要一项——明白人的呼声。李渊的消极做法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大家一致认为,大唐这台电脑不是死机,便是烧主板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启用键盘高手李世民。

    公元619年十月十二日,李渊举关中所有精锐,尽送李世民,并亲自在长春宫为李世民把酒壮行。

    形虽未动,势已逆转。李氏家族经营太原多年,走向成功的路上又被老百姓称为“义师”,再加上刘武周的个人品德修养欠佳,宋金刚的穷兵黩武作风太烂,河东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早就盼望着唐师东归。

    当李世民举杯的那一刻,刘、宋、尉迟三人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刘武周与宋金刚头也不回地走向坟基,尉迟恭走向坟墓时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身后竟然还有条阳关大道。

    李世民的脚一踏入山西,便给了尉迟恭一个下马威——敬德与寻相解了夏县之围以后,押着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等四样高级战利品,凯歌狂奏一路,准备回师浍州,途径美良川时,突然遭到一股唐军小分队的伏击,敬德与寻相的情绪根本来不及调整,便在下意识支配之下,拼命突围,疯狂跑路。

    有人据此认为,尉迟恭打不过秦叔宝。因为领导这支唐军的,正是秦叔宝与殷开山。这似乎有点牵强,正如关羽诛杀颜良,关羽仗着马快,杀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尉迟恭心情愉悦中哼着小曲儿,伏在路边的秦叔宝忽然出现,并在顷刻间杀死几乎所有人,尉迟恭客观胆怯,出于本能,只能逃跑。人们往往对未知事物充满莫名恐惧,尉迟恭知道秦叔宝不是平常的地球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来日方长,要想打架,机会有的是。

    不过尉迟恭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他与秦琼很快成为一家人。

    李世民策划的这场伏击战,为支离破碎的大唐军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人心开始复苏,军心开始凝聚。

    尉迟恭认为李世民依靠侥幸取得胜利,不值得长久地恐惧,于是当王行本(依附于刘武周的一支地方武装)需要救急时,他又一次拉上老搭档寻相,并又一次实施营放,但又一次陷入李世民的埋伏圈,不过还好,他又一次成功逃脱。

    两次险象环生之后,尉迟敬德除了心生恐惧之外,是长久的思考——敌人的谍报系统为何如此发达?时间、地点、人物,竟然计算得分毫不差?敌人在全线溃退的时候,为何能实现完美的局部反扑?吕崇茂为何“反水”?

    对于前两个问题,尉迟恭模模糊糊中逐渐有了答案,但对于第三个问题,他说什么都想不通,自己与寻相不辞辛劳地赶来救援吕崇茂,满指望他成功脱险之后,会对着眼前的两位恩人磕上几个响头,送上点辛苦费,可没想到吕崇茂竟事后“发疯”,偷偷向大唐磕头认罪之后,竟然联合唐军要杀自己!幸亏弟兄们及时反抗,协同杀敌,用大浪将反了水的吕崇茂压制于无形。

    原本要过来挽救吕崇茂的命,结果却亲手结束了吕崇茂的命,尉迟恭觉得,这是上天和他开的一个玩笑。

    但毕竟俘获了众多唐军将领,也算是对上司宋金刚有了一个良好交待,可没想到途径美良川时,突然遭到唐军伏击,不但自身损失惨重,还让个别人成功逃脱,尉迟恭觉得,这是上天和他开的另一个玩笑。

    原本的大好河山一片,劈风斩浪无前,为什么自李世民来了之后,便开始事事不顺,时时添堵?

    如果说李世民的第一次伏击纯属侥幸,那第二次呢?尉迟恭先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开始认真考虑。正当尉迟敬德潜心钻研时,战俘唐俭托人传话过来,说有要事相求。

    原来,大唐几位将军被俘以后,独孤怀恩曾私下告诉唐俭一个天大的构想:自己有朝一日逃出,会想办法先杀掉几名大唐高宫,然后另立门户,与李渊彻底决裂,他想让唐俭一起加入。善于伪装的唐俭听完独孤怀恩叛逆之词以后,没露什么声色,只是点头表示无异议。本次尉迟恭美良川遇袭,独孤怀恩趁乱逃走。

    唐俭得知后大惊失色,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当前的战俘身份,也没有考虑作为敌对方的尉迟恭的个人感受,直接发出请求,希望尉迟将军能够网开一面,允许自己的人火速回去报信。

    尉迟恭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最终点头同意。结果是,李渊在紧要关头获得了来自于尉迟恭大营中的重要情报,在独孤怀恩动手之前率先发难,斩叛逆者于菜市口!

    尉迟恭下意识的做法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唐俭,普通人唐俭能够跻身凌烟阁廿四功臣行列,跟他的这次临危救主有莫大关系。

    另一个,便是他自己。

    尉迟恭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潜在变化,他甚至开始试着理解吕崇茂……

    在敬德、寻相被李世民反复折磨的同时,宋金刚的日子也不好过。在柏壁与李世民相持两个月后,宋金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自己库房的粮草越来越少,唐军库房的粮草却越来越多。当然,自家十多万的队伍,消耗粮食迅速也正常,可李世民也有数万人,也需要消耗粮食,为什么几十天下来,他的粮食却越来越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猛人敬德(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lp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