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行距版权今日看点
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2)

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2)

作者: 大唐遗少 | 来源:发表于2018-07-08 21:06 被阅读23次

    对于一名武将来说,不停战斗オ是永恒主题;对于尉迟恭来说,扔了槊重操打铁旧业,已经几乎不可能。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容易堕落,不过还好,河北的刘黑闼给了尉迟恭第二次军事生涯。

    旧时峥嵘建德孤,今日铁马黑闼独。

    河北狼烟终散尽,相逢一笑泪两枯。

    刘黑闼,窦建德的同乡挚友,夏王忠诚的追随者和继承者。窦建德被杀之后,河北陷入了短暂的平静。不久以后,刘黑闼逃窜无所,最终举兵反唐,于公元621年7月19日举行了警师大会,他准备背靠突厥,登高一呼。

    紧接着,在刘黑闼有意无意的诱导之下,北方的突厥人开始入侵中原,南方的“墙头草”徐元朗也开始起兵反唐,中原地区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对于大唐最高决策者李渊来说,这是一次始料未及的动荡,他原以为剿灭了窦建德与王世充,中原地区各路英雄豪杰都会自然顺服,他可以随意支配。

    他开始对河北发号施令,命令河北地区的所有窦建德旧部,在几个工作日之内,必须来长安报到,至于随后的命运,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

    以刘黑闼为代表的窦建德旧部担心去了长安之后,再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与其去以就毙,不如就地反之!

    别等造化了,咱们造反吧!河北是我们的家乡,我们那儿也不去!令刘黑闼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轻轻一呼,竟然万千相应,仅仅数月便恢复了原夏国所有领土。

    李渊没想到会有人敢造反,他更没有想到,刘黑闼活生生一个反面教材,竟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

    李渊唯一想到的是,赶紧将李世民派过去平叛。

    李世民在出发的时候,没有忘记带上尉迟恭,对于他来说,尉迟恭就是他的福星,危难时机,尉迟恭总能够适时出现,总能挽救一切。

    鉴于突厥、刘黑闼、徐圆朗三路敌军夹击大唐的形式,李世民打算先派勇猛过人的尉迟恭到北方迎击突厥,等事情一完,再回来一起剿灭刘黑闼叛军。

    北方战区行军总管尉迟恭没有辜负李世民的重托,在与突厥人交手的过程中,数战数捷,使得突厥无法对刘黑闼实施有效支撑,等于将敌人的一只拳头,生生地怼了回去。剩下刘黑闼一只拳头,李世民志在必怼。至于另一支叛军徐元朗,李世民从来没有认为他是拳头,他是挂靠在刘黑闼身上的一个多余的小拇指。

    可志在必怼的李世民,在尉迟恭暂时“缺省”的日子里,差点被刘黑闼“怼”死——富于谋略且勇猛过人的刘黑闼抓住一个机会,成功突袭了徐世勣,在徐世勣即将全军覆没之际,李世民与堂弟李道宗火速过去救援,在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复杂多计的刘黑闼成功实施反包围,将李世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困在了中央。面对形式的突然逆转,李世民始料未及,他知道单靠他一己之力突围,已经不可能。此时他最想见到的人,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似乎接收到了秦王的求救信号,击退突厥人之后,马不停蹄,带领数千敢死队前来救主。

    对于尉迟恭作战时的勇猛程度,刘黑闼早有耳闻,可他没想到现场版的尉迟恭一进入战斗便彻底发疯,一扫一片,拿着那根大铁槊,串起了人肉串。

    这谁能受得了!面对死亡威胁,黑闼军纷纷躲避,最终四散奔逃。以勇猛著称的刘黑闼遇到了以狂猛著称的尉迟恭,只能时时自省,步步惊心。

    李世民、李道宗趁可乘之机,惊险逃脱。

    尉迟恭于险象环生之中,第二次挽救了李世民的生命。他本人也凭借卓越战功,被封为秦王府左二副护军。

    官儿是不是小了点?毕竟救了主帅的命。

    短短两年内,从右一府统军到左二副护军,也算是职业生涯中一大进步,要知道此时的房玄龄也只是个记室,杜如晦仅是个参军,在整个秦王府,尉迟恭的官不算小。

    不过很显然,当下的尉迟恭在官职方面还不能和李世勣相提并论,李世勣“国”字当头,武侯大将军、天策下将均由皇帝李渊亲自任命,属于“国将”,享受国家级待遇;尉迟恭是“府”字当头,右一府统军、左二副护军则是由秦王李世民自行任命,属于“家将”,享受府级待遇。

    但尉迟恭是李世民彻彻底底的嫡系,李世勣却不是,至少现在不是。

    刘黑闼的第一次反叛最终被李世民打败。他紧接着的卷土重来又被李建成扑灭,刘黑闼最终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被李建成斩首。

    外面的世界精彩已过,里面的平静已被打破。公元623年以后,太子府与秦王府的明争暗斗已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李渊作为大唐最有权力的人,对于儿子们之间的较量也充满无奈,他虽然极力维持权力平衡,保证三个儿子不至相残相杀,但在有意无意中,还是有所侧重。对外的几场战争造就了一个超级秦王府。削弱秦王府的势力,既是李建成、李元吉的理想,也是李渊的心愿。某种意义上,打击秦王的势力,不但可以解决继承权问题,也可以维护李渊的绝对皇权。

    因此当李建成提出将秦王府中的“拔尖人才”借调到外地为官时,李渊立刻同意。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杜如晦先后被调往外地,善于近身肉搏的尉迟恭,却被刻意留了下来。

    这似乎不太正常,正常情况下,在打击对手之前,应该打掉对手周围的打手。李建成想要搬倒李世民,首先放倒的应该是尉迟恭。

    不正常的背后,是李建成的一个幻想——他想用重金将尉迟恭收买过来。

    对于李建成来说,未来的争斗离不开武力,如果能够将尉迟恭从李世民的身边挖走,移植到太子府的土壤中,施点肥、浇浇水,没准会开花结果,万一中途夭折,也算胜利,因为削弱对手,也是在成全自己。

    虽然成功率较低,但李建成想要尝试一下。

    于是毫无思想准备的尉迟恭,收到了一封来自太子府的密信:“愿迂长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

    随书信一起过来的,还有一车全银财宝。

    堂堂的太子殿下,竟能屈尊卑膝,以近乎哀求的神态,对尉迟恭狂抛橄榄枝。按理说尉迟敬德此时应该犹豫一下,毕竟得到一车宝物的机会也是不常有,当初李世民向他表明心迹时,拿出的财宝也不过一筐,现在是一车。

    尉迟恭竟毫没犹豫,直接拒绝:秦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只能以命相报,如果中途转向,便是怀有二心的小人,你们花费重金收买一个小人,实在是大大的不值。为了咱们大家,您还是省省吧!

    尉迟恭的上述表态严重错误,因为这一错误,李世民后来大大责备了他。

    一车财宝抵不上一筐金银,太子的吸引力比不上秦王的个人魅力,李建成知道结果后恼羞成怒。

    事后,尉迟恭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向李世民诉说,李世民听后很生气:那么多钱,让你拿,你就拿着,不拿白不拿!而且你也别直接拒绝,可以表面答应他们,暗地里再向我通风报信,知己知彼,岂不更好。可是现在你把他得罪,他一定不会放过你!

    李世民猜得很对,李建成眼看着诱降无望,遂动了杀机,而作为尉迟恭生死对头的李元吉,早已等得不耐烦,现在既然大哥已经点头,便立即召集绿林豪客、江湖大佬次第过来,刺杀尉迟恭。

    尉迟恭也从小道消息得知,自己将要被暗杀,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前门、后门、窗户全部打开——如果不好意思从房门进,跳窗户进来也行,远来的都是客,进来歇歇脚,吃点水果,再动手也不迟。

    刺客们扎堆过来,前庭走走,后院瞧瞧之后,又扎堆回去——保命第一,保钱第二。对于名扬四海的战斗狂人尉迟恭,只能暗箭,不能明枪,现在人家大开房门迎鬼来,谁不害怕?摆明是赔本的买卖,没人愿意做。

    建成、元吉两兄弟见直接刺杀失败,便准备借刀杀人,在皇帝面前告黑脸尉迟恭的黑状。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从内到外看不起铁匠出身的尉迟恭,听了儿子一番言语,也没有调查取证,直接将尉迟恭下了大狱。

    其实也不用取证,整天围在秦王身边,千方百计搅和皇族内部事物,就是最铁的证据。即使儿子们不说,李渊也会动手。

    在监狱中害人似乎要简单很多,尉迟恭是李世民的贴身警卫,解决了他,就等于缴了秦王府的械,太子府似乎要赢得决定性胜利。

    决不能让他们得逞!心急如麻的李世民找到父亲,夜以继日做思想工作,甚至祭出一些胁迫,添加少许强硬,最终迫使李渊让步,同意无条件释放尉迟恭。

    李渊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间接导致两个儿子命丧黄泉,直接导致自己退居二线。当牢门打开的那一刻,一张血盆大口,正慢慢张开。

    对于从牢里走出来尉迟恭来说,未未的路再清楚不过——促使秦王下定决心,在夜长梦多之前,率先下手,杀死建成、元吉,剿灭太子党,让李世民成为下一任皇帝。

    尉迟恭很快听说李建成、李元吉定谋,要在昆明池加害秦王,他立刻拉起长孙无忌面见李世民:如果不及时动手,便会被歹人动手再先,到那时,昔日的所有积累,全都会付之东流。

    李世民依旧在犹豫,毕竟是亲兄弟,他想再等等,等对方光天化日下主动发难,他再后发制人。

    你根本没有后发制人的机会!见李世民关键时刻仍然犹犹豫豫,尉迟恭顿时着急上火:包括我在内的秦王府上上下下,时刻准备为你效死力,这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礼物,你放着礼物不要,却一味地顾及小情,不舍小爱,完全将国家大计抛到脑后,做事犹犹豫豫,我还真没见过你这样的!你若同意,我这就去砍人,你若不同意,我这就离开,不但我离开,长孙无忌也会离开!省得与你一起白白送死。

    在规劝李世民这件事情上,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房玄龄在被李渊“驱逐”之前,曾联合长孙无忌一起劝说李世民要以国为重,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先发制人;尉迟恭则重点从保命的角度阐述,为了自身生存必须率先动手,若稍有懈怠必然身首异处,贻笑千古!

    房玄龄与尉迟恭同是秦王府的人,又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出发点却截然不同,为什么?

    现实基础决定上层脑袋:玄龄是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无论谁当政上台,都能用得上,关键与建成、元吉没有什么很深过节,不用担心丢饭碗丢脑袋;敬德是特别优秀的战斗人员,在和平时期,无论谁当政上台,用处不是很大,关键与建成、元吉过节很深,不担心丢饭碗丢脑袋才怪。

    尉迟恭见李世民软硬不吃,彻底着了急,自己本身就没念过几年书,一上火,难听的话脱而出,但李世民毕竟是自己领导,感觉失言之后,尉迟恭马上闭嘴,将话语权交给了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一直犹豫中,长孙无忌也很急:您现在不听敬德劝告,他逃到其他地方也还罢了,万一投靠了建成太子,开始为虎作伥,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既然大家都已经摊牌,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李世民依旧在徘徊,他要求对面的两个男人再认真考虑一下他刚说过的话,以及他现在的感受。

    尉迟恭彻底被激怒,他抨击李世民智商不高,勇气没一点。又进行赤裸裸逼迫:现在八百死士己经进了秦王府,满府尽带黄全甲,阵势早就散了出去,街坊邻居都知道了,你想临阵反悔?怕是没有这个机会啦!

    铁匠出身的尉迟恭,抡锤子时喜欢直来直去,说起话来也不会拐弯抹角。

    促使敬德逼主就范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要活下去。对他未说,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才是为国家。作为一位将李建成、李元吉得罪到枯干的武将,他唯一能够活下去的方法就是借助李世民,杀死对手。相较而言,尉迟恭的生存空间,比房玄龄、杜如晦要小很多,这也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以后,曾躲在狭小空间中偷吸空气的尉迟恭,见到一米阳光之后便迅速膨胀,凭借昔日的战功以及玄武门事件中的中流砥柱,扶摇直上九万里,踏破群峰笑破山。

    这次密谈虽然没有彻底拿下,但是显然,李世民的心正逐渐起变化。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尉迟恭又拉上侯君集,日夜苦劝,终于将李世民说动。

    不过李世民提出了条件:在当前复杂背景下,在房玄龄与杜如晦回归之前,他绝不会冒险起事一一不是你们几个不行,而是在店房玄龄、杜如晦缺席的情况下起事,根本行不通!

    尉迟恭选择沉默,长孙无忌选择打破沉默,不就是请他们二人过来吗?我去,我能行!李世民立刻同意放行。

    时不待我,长孙无总打马扬鞭去了远方,又打马扬鞭回归秦王府——远方的房玄龄、杜如酶告诉长孙,没有李渊的诏书,私自返京会秦王,可是杀头的罪。

    决心已定的李世民得知房、杜二人竟然顾左右而言他,顿时火冒三丈,立刻命令尉迟恭同无忌再走一遭,如果房、杜依旧推诿,就杀了他们!

    房玄龄、杜如晦见到了为保命而近乎疯的尉迟恭,什么也没说,直接卷铺盖跟人走。

    不过粗中有细的尉迟恭告诉众人,一起回京城目标太大,建议长孙无忌带房、杜二位先生先行一步,而且最好化个装,尽早赶去秦王府参与相关课题的论证,尉迟恭本人则走另一条道路,大家化整为零,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生存能力。

    房玄龄、杜如晦最终装扮成道士模样,成功进入秦王府。

    紧接着,玄式门之变爆发,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逃入树林的过程中被流矢击中,李世民拍马猛追,却被林中树枝绊倒。李元吉回马夺弓,企图用弓弦扼杀李世民,尉迟恭及时赶到,断喝声中结束了元吉性命。

    太子府副护军薛万彻、车骑将军冯立等闻讯后,率领着东宫、齐王府(李元吉府邸)的两千精兵赶到,双方陷入混战。危机时刻,尉迟恭赶至玄武门下,将割下的建成、元吉的头颅抛向空中示众,太子党羽见状,立时散去。

    李世民命尉迟恭火速赶往海池,保护父亲李渊。此时的唐高祖李渊正泛舟于海池,对于外部的骨肉相残一无所知,直到看到尉迟恭拖着长槊过来,才大惊失色:你来干什么?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尉迟恭也没那么多训究: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所杀,秦王担心有人趁机谋害您的性命,特派我前来保护。

    李渊很清楚,老二派来的尉迟恭一直充满杀气,名保护,实监护。事已至此,难过也没有用,李渊接受现实,立刻下诏,停止京城内部一切争斗,所有叛逆均交由李世民来处理。

    京城逐渐归于平静,尉迟恭长长出了一口气,对于他来说,生命威胁已经彻底解除,心态应该趋于平稳。在听到李渊“卿于国有安社稷之功”的话语、拿到李渊赐予的数车财宝后,尉迟恭心内顿时起波澜,自己深度介入皇族内部纷争,又亲手杀死李元吉,却还要用沾满儿子鲜血的手,接过父亲的赏赐,尉迟恭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衡。

    为了平衡自己,当有人提议要将太子府与齐王府的人全部赶尽杀绝时,尉迟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该死的都已经死了,可死可不死的,就不要死!

    血雨腥风终于过去,秦王府的人们纷纷庆幸自己依旧可以活下去,在这场政治游戏中,要么淘汰对手,要么被对手淘汰,没有中间路线。

    李渊作为斗争双方的父亲,试图寻找一条中间道路,既能保证皇位顺利继承,又能保证亲情始终延续,但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秦王府的人来说,不管背负多少名声,但最终是胜利,既然胜利,就要论功行赏,长孙无忌与尉迟恭功劳并列第一,各赐绢布万匹。尉迟恭诛杀李元吉,立下特殊功劳,李世民决定,将齐王府中一切会动的、不会动的,全部赠与尉迟恭。

    铁匠出身的尉迟恭,终于来到了人生的项峰——贞观元年,拜右武侯大将军,实封一千三百户。

    右武侯大将军,正三品,也就是当初李世勣所处的位置。在初唐时期,对于武职干部来说,到达这一位置已经是极限。尉迟恭坐着过山车,终于来到最高处。

    他想多停留会儿,看看远处的山峰及山下景物,不过可悲的是,别人看到远处山峦起伏的画面后,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敬畏。尉迟恭看到不远处的山峦此起彼伏,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嫉妒。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客观使然。可在尉迟恭看来,房玄龄、杜如酶、长孙无忌竟都是些拔地而起,且不断增高的活火山,看起来是那么的刺眼、那么的不着调、那么的需要修理!

    随遇而安是人生幸福的最大帮手,克己奉公是职场顺利的必要前提。很可惜,尉迟恭都没有感悟到。

    尉迟恭决定,要随时随地展开修理活动,朝上朝下,只要三人一发声,尉迟恭立刻添堵。你们说东,我就说西;你们说好,我就说坏;你们说对,我就说错;你们沉默不作声,我就一个劲说你们。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几个“细人”,不好意思与一个粗人计较太多,多半时候碍于皇帝面子,打哈哈了事。这使得尉迟恭很有成就感,他觉得,时不时折折这些“刀笔之吏”的八面威风,挫挫他们的天地锐气,是在维持文武间一种平衡,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尉迟恭忘了,维持文武间平衡的职责不在他那儿,李世民开始觉得,尉迟恭夜以继日地讽刺挖苦房玄龄等人,完全是吃饱了撑的。

    有吃有喝地供着你,和平时期既不用劳心又不用劳力,多好的生活!房玄龄、杜如晦一心一意搞政治经济建设,精气神全部奉献给了国家,你没这方面的本事,瞎添什么乱!沙场上你是一批好马,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可一到了官场上,你就害了群呢?!为了保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保证宰相们有一个良好心态,你,尉迟恭,必须走!

    贞观三年,李世民一道诏书,将尉迟恭赶出了京城。

    襄州(今湖北襄阳)是个好地方,襄州都督是个好职位,可敬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仕途中人绝大多数都是能上不能下。尉迟恭猛然发现,他的仕途如流水,从右武侯大将军奔流成了襄州都督,从人头攒动的繁华京城奔流到宁静致远的偏僻小城。

    显然,李世民这次是动了真气,既然尉迟恭的脾气越来越大,心胸越来越小,就让他去远方走走,扩扩胸,消消气,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再重新来过。

    不过下定决心将救过自己三次性命、玄武门下又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诚下属赶到千里之外,李世民着实伤了许久的心。

    太宗皇帝甚至一度考虑,将尉迟恭从远处一步步召唤过来,毕竟他除了口臭以外,心眼儿倒还不坏。李世民甚至幻想,尉迟恭经过外部的有氧运动之后,会深刻领会到和平时期做官的真谛,能够主动向文人们示好,握手、拥抱、哈哈一笑,无论什么方式,都是莫大进步,都会令人振奋。

    于是,李世民用了五年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的,将尉迟恭从山遥路远的襄州,拽到了近在咫尺的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县)。贞观八年,尉迟恭“累迁同州刺史”。

    事实证明,尉迟恭在外地漂泊的数年内,胸怀夜以继日地减小,脾气披星带月地增大。他就像一个憋到爆的气球,正努力寻找一个出气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临。

    距离近了,喝酒吃肉的时候,自然不能被落下,一次庆善宫聚会,李世民特意通知,让同州的尉迟恭来一趟,平时聚一次不容易,大家好好热闹热闹。

    太宗皇帝的本意是,尉迟恭能有一个崭新面孔呈现给大家,不过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将要爆炸的气球。

    大“气球”尉迟恭一踏入宴会斤,拿眼睛一洒,立刻看到自己的座席,竟然被安排在某人之下,立刻发飙: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到我的上面?!

    当事人没吱声,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却出来解劝,尉迟恭终于喷发,一记天马流星拳,顿时引爆全场!李道宗的眼睛差点被打瞎。

    李道宗是皇帝的堂弟,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整个大唐皇室能征善战的没有几个,堂兄李孝恭,堂弟李道玄、李道宗,仅此而已。李道玄死的早,李孝恭又偏安于扬州一隅,留在李世民身边的,只有李道宗。

    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己经一去不复返,堂兄弟李道宗就是我的亲兄弟,尉迟恭你这是干什么?!翻桌子打伤人,反了你了!

    史书记载:“太宗不怿而罢。”不择而罢,就是不欢而散。

    就这么散了拉倒?鬼才跟你拉倒!抛弃幻想之后,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他将尉迟恭找来,单独进行谈话。

    尽管李世民说的很隐晦,很迂回,但尉迟恭听得出来,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死亡成胁。

    李世民告诉尉迟恭,他曾对汉高祖刘邦当初“滥杀功臣”的做法,完全持保留意见,等到自己当了皇帝,日日夜夜思考着的,是如何保全社稷功臣们的身家性命,保护他们子孙的合法权益不受損害,尉迟恭作为开国功臣,自然在受保护之列。

    可是你看看你自己,玄武门之后,你就开始恃功自傲,谁也不放在眼里,宰相们被你骂了个遍。我让你去远方散心,就是指望你能改改臭脾气,收收放荡心。现在可倒好,刚一来,就当着我这个皇帝的面,打伤道宗贤弟,试问在你的眼睛里,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李世民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想说:我也终于知道韩信、彭越(汉初名将,均被刘邦以谋反罪杀死)落下那样的下场,根本不是刘邦的错!治理国家就应该赏罚分明,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忍让,你好好想想罢,做错了,你可别后悔!

    李世民拿韩信、彭越做例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不管功劳有多大,只要触犯法律法规,危及皇朝统治,一律杀无赦!

    对社稷有大功本是件好事,可尉迟恭差点把好事变成坏事,在这方面,他远不如李靖、李世勣。

    他有点后悔了。

    到达人生顶点时,是不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答案是肯定的,否则的话,顶点很有可能变成终点;功成名就时,是不是一定要激流勇退?那倒不一定,需不需要退,能不能退,得看时势。

    冲昏头脑达数年后,尉迟恭终于被皇帝的一盆凉水浇醒。面对死亡成胁,他彻底放弃所有的爱慕虐荣。

    尉迟恭选择了彻底悔改,李世民选择了阶段性原谅,大家相安无事,于是又一个十年过去。

    贞观十七年,尉迟恭上表请辞,李世民同意,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希望他安心养老。这一年,尉迟恭五十八岁,他还不算老。

    一年以后,东部战事瀑发,高句丽与百济不顾大唐王朝的强烈反对,直接接出兵新罗。弱小的新罗派大使绕过强大的对手,一路哭喊着来到长安,痛诉高句丽与百济的强权政治和霸王行径,以及他们对大唐尊严的肆意践踏和无耻侵犯。

    说得李世民牙根发痒,手心发烫。

    对于高句丽,李世民充征服欲望,当年隋炀帝三征高丽不胜,导致国内矛盾加剧,最终激起民变,隋朝政府瞬间土崩瓦解。

    反观高句丽,在强大隋朝的无情打压下竟笑到最后,自信心急剧膨胀,对天朝上国的敬畏心理降到历史极限,特別是渊盖苏文篡权专政之后,非但与新生的大唐王朝撕破脸皮,还直接出兵新罗,明目张胆入侵唐朝传统盟友。

    李世民早有收拾高句丽的打算,只不过缺少ー个机会,现在新罗告急,依据盟友间的相关文件精神,出兵高句丽,已是势在必行。

    李世民宣布完出兵决定之后,没几个明确支持,也没几个明确反对,大家一片沉默。

    沉默,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李世民心里很不痛快。

    让李世民更加没想到的是,曾经的战斗狂人尉迟敬德,在关乎国威与尊严的出兵问题上,竟然反对自己御驾亲征!

    而且尉迟恭的观点很有指向性,他认为皇帝远征辽东,太子又要在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勤,京都长安与陪都洛阳同时失去主宰,有点不合适。虽然有其他人镇守,但缺少主心骨,难免空虚,万一发生杨玄感那样的事情,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高句丽属于边陲小国,没必要御驾亲征,派一位良将过去,分分钟便能搞定。

    尉迟恭说得相当有道理,经过数年的沉淀,他已经无欲无求,可他没有意识到,他说错了一句话一一恐有玄感之变。

    当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竞忽然反叛,带领军队猛攻洛阳,虽然最终被隋炀帝镇压,但这场关陇贵族之间的战争,却是隋朝走向灭亡的开始。此后的数年中,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另一关陇贵族李渊趁机起兵太原,占领关中,最终一统华夏,成功实现改朝换代。

    现在太宗皇帝也要东征高句丽,情形与当年相似,作为一条貌似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杨玄感事件被尉迟恭再次提及。

    李世民听完这句话,相当的不痛快,怎能拿隋炀帝跟我比?!怎能拿日薄西山的隋朝与如日中天的大唐相提并论?!我就不信,我与太子东征,会有人背后捅刀子。让我派一员名将,我还能派谁?李靖年老体衰,侯君集又因反叛被杀,李世勣是超级将才,但让他做总统领,协调多路兵马,并不是他的强项。

    另外,镇守京都长安的是房玄龄,既不是外人,又不是泛泛之辈,你担心什么?除非,你心里依旧看不起这些“刀笔吏”!如果真是这样,你也别再在京郊待着了,随我一起出征!省得再与房玄龄发生摩擦。

    李世民强硬拒绝尉迟恭的提议之后,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随军东征。

    东征的结果,不能说惨败,只能说惨胜,在李世民看来,自己戎马生涯几十年,有些战斗可定性为失利,但所有战役一定要定性为胜利。

    敬德回来之后,又重新归于沉寂。这一沉,就是十六年。期间包括皇帝在内的众多熟悉面孔均悄然逝去。

    同李世民一样,尉迟敬德的晚年生活充满迷信色彩,他吞食仙丹,以求长生不老。

    其实他们孜孜以求之的所谓仙丹,其实是云母矿石粉,49%的二氧化硅,30%的三氧化二铝,高温、耐酸碱、耐腐蚀、附着力强是一种优良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在第五十个年头上忽然驾崩,与他吞食仙丹有莫大关系;无法肯定的是,尉迟恭在第七十四个年头上的安然离去,是否与吞食云母有关?不过,都已经过去了。公元658年的圣诞节,尉迟恭于家中,安详去世。

    有这样一个传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李世民彻夜难眠,偶尔睡着却又是噩梦连连,为此他身心疲惫。有人建议,让尉迟恭与秦琼全副武装起来,立于寝帐外,阻挡某些东西进来搅扰皇帝。

    李世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最终大获成功,但恢复正常作息的太宗皇帝,总是内疚于因自己原因导致二位的作息出现混乱,于是请来画师,按照两人形象绘制成画像,张贴在寝帐两侧,结果效果一样!

    从此,皇帝享受的这一特殊待遇被后世子孙们继承,尉迟恭与秦琼成了家喻户晓的门神。

    需要提醒某些生产厂家,尉迟恭手里的武器是槊(一种类似长矛的武器),不是弯月刀,不是柳叶剑,更不是鞭或者锏。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一位手拿武器的人现在你身边,你竟然能安然入睡,这得需要多大的信任?

    对于太宗皇帝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去世后的第八个年头,尉迟恭去世并陪葬昭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凌烟阁故事之尉迟恭——(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q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