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朋友叫了去喝茶。正好下着雨,秋雨不是很疾,濛濛的,只是有些微寒。
也很长时间没在一起了,就去了。老友惯常喝银针,并且只喝君山银针。也是很早就出名的名茶了。对茶道不如老友了解得多,只是品他沏的茶,确实别有滋味。
喝着茶,和老友下了几盘棋。棋艺倒是不相上下,有输有赢。本来下棋的就不在输赢,就如了钓鱼的不在鱼而在乎钓鱼的情趣,只是聊以打发时光而已。

不知觉,天就渐渐暗了下来。约着出去吃,顺便走走。
老友住在老城区。上个世纪的前卫,在今天比较起来已是很古旧了。沿着老街道慢慢地走。
秋雨的寒凉是很有一种感触的,总不是夏夜的那种清爽,总觉了是冬的先声,感觉了是不寒而栗的深意识里的恐惧,却又不是飘雪时节那种让人冷了麻木的僵持。这就让人的感觉复杂了许多。
雨就那么由着性子不紧不慢的落着,宛如处乱不惊的沧桑老人。
雨中的行人如秋里的叶子,稀了许多。并且也如秋树叶子,上了多彩的颜色。从北城走到南城,找了一个偏巷的小吃店。里面却很挤,大多是学生,这里离中学很近。自己做学生时,也是这样的,和同学约了出来吃饭,就是这种小吃店,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拥挤一下。和今天的学生已隔了很多届,当年一起吃饭的同学,有的已是他们的老师了。但他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却是一样的。
饭很便宜,味道不怎么上佳却也吃出了一些暖意。

吃饭是很快的。带了暖意,穿过濛濛的雨,进了一个叫常春斋的店里。这是文化街的一个书画店。
文化街密密地排满了装裱书画、出卖奇石的什么斋什么斋。名字很有些古气,但建筑却一律是白净的瓷砖贴面,很新潮。总觉了哪里不协调,要么是名字不合现宜,要么是建筑不合斋名。现代的人就这样接受着好古而不古的式样,或者也可说是现代人的一种癖好。正是“妙在似与不似”般的似古非古。老因循古人就少现代韵味。真是既不失古有很现代,激进和保守都不可指摘。这大概很能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了。
正迎面是一幅小品山水。近景几株秃柳,淡赭轻染;远景是淡墨勾的山,勾勒皴擦都可见笔;中间是粗晕的水面。很雅静的江南秋色小景,带有明古风味。正合了秋令时节,倒很应景。即使在冬深时节,室内一挂,也给人一种秋未走远的感觉。
隔了几幅,又是以秋为题材的立轴。残荷満塘,大写意的笔触,雄浑老辣。斑斑点点,似霜如雪,更有一种深秋几度的情调,活脱脱的北方残秋。
斗室之内竟容纳了这么大的天地,真的感慨艺术的魅力了。

外面的雨,正吧嗒吧嗒地下着,秋雨逼寒;室内却暖融融的。像两个世界,现实的凉意近在咫尺,袭人实在地从门缝灌进;而画中的天地又是秋高气爽的精气。在廖萧的秋雨中,有一份宁静的慰欣。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功用吧。
从常春斋出来,已是很晚。人更稀了,路灯濛濛的,残挂的几片树叶反着莹莹的光,街面也润润地映着。疏落了行人,却萧疏不了感觉。这样的情景,到颇合了此时的心境。一切都不费考虑,一味由着思绪随想。作一个人,正如一棵树,在雨中感觉此季节此情境而已。
这么才是自由的。思想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