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解读人世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一点感想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一点感想

作者: 之夏zx | 来源:发表于2020-09-17 15:50 被阅读0次

    文/之夏若何    【原创】

    我是先读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来在了解钱老的时候,知道了他的爱妻杨绛。

    钱老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他还形容杨绛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样的笃定与深情,令人羡慕。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可以让钱钟书如此钟情。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杨绛先生也是妥妥的才女。

    杨绛先生是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钱钟书与杨绛的感情历来被人称道。“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执之子手,与子偕老。”多少人都期盼这样的感情,鲜有人做到,但他们做到了。

    当我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明白是什么成就了这天作之合。

    《我们仨》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 )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生离死别,人世最沉重的话题,这两部分读起来不免让人心情沉重。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这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简洁的语言,却把生活描绘得非常有味道,即使在不平静的岁月,也传递着一份温暖。在品味的同时,让人暗暗佩服一家人的相处方式。

    包容缺点,共同付出

    杨绛在文中写道:

    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

    杨绛生了女儿,住院期间:

    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 我回寓所后,真的全都修好。

    我们常常会在心里设定好,哪些事成年人必须做好,哪些错只能小孩子犯;什么是女人应该做的事,什么必须男人来承担。事实上哪能分得那样清楚。

    年轻的杨绛看到钱钟书的笨拙,没有嘲笑嫌弃,也没有因钱钟书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生气。她淡定从容,弥补着钱钟书在生活上的笨手拙脚。

    婚姻生活正如上文所写,是无尽的琐事,如果在小事上,能够互相理解与宽容,大抵碰上大事,亦可相互辅助,共渡难关。

    最美好的婚姻,是两人都在付出。不善厨事的钱钟书,为妻子学会了做饭: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我们两个人的早饭基本上都是钱钟书做的,他烧开水,冲上茶,热了热牛奶,煮上鸡蛋,用面包机考好面包,拿出黄油,果酱什么的,等我起床一起吃早饭。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个人来承担,是负担;两个人一起分担,就是爱了。如果大家都像钱老一样,地上的鸡毛应该会少很多。

    无论远还是近,让对方了解你的生活和想法:

    钟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我们现在的通讯很方便,交通很方便,沟通却出现严重的阻碍。

    结婚前大家会说,我要找个聊得来的人结婚。结婚后呢,无论找的是聊得来的,还是聊不来的,都忘记了聊一聊。

    夫妻之间离得近的,下班后各玩各的手机;两地分居,离得远的,时间长了电话打得都少了,有的可能还会有自己另外的生活。

    婚姻中的很多矛盾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你不了解我,我也不懂你,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沟通。

    若是能像钱钟书与杨绛那样,让对方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想来互相理解不会那么难!

    角色互换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钱钟书与杨绛不会在孩子面前刻意扮演大人的角色谆谆教导,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脆弱的、幼稚的一面表现出来。与孩子处得像朋友、玩伴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学会了去照顾父母。

    这样多好,谁说父母就要坚强,为孩子承担一切。等到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心疼父母,才怪罪孩子,不懂得感恩。

    我之前的一个同事,信仰基督教,有段时间为了结婚,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想要在教堂举办婚礼,必须完成教会规定的学习任务:抄写《圣经》中的章节,并且背会,教父会提问,如果回答不上来,不予通过;去教堂上够十节课,内容是告诉大家关于婚姻中会出现的问题,让即将结婚的人做好心理建设。

    当时就觉得这个规定真好啊!我们从小学这学那,但在结婚前从没学过如何经营一个家庭。多少夫妻热热闹闹地结婚,没多久,就草草收场。

    如果在婚前,大家都能学习一段时间,静下来想想婚姻的问题。虽不能保证每一桩婚姻美满幸福,逐年升高的离婚率应该会降下来一些吧!

    很幸运,我是在结婚前看到的这本书,让我对夫妻,家庭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我的表达有限,写不出太多的感受。在此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无论婚前婚后,读一读都会让你有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一点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op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