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有搜集和收藏书单的习惯,甚至还有囤书的习惯,但是这节分享让我对「书单」有了新的认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7862222/74654a372ee6d3ce.png)
对于今天晚上的课程还是蛮期待的,因为今天下午还在整理接下来自己主题阅读想要读的书单。
关于书单,一般我会从以下三个途径来解决:
- 豆瓣搜索该主题,找评分高的书籍
- 通过书单大号搜索,比如「书单」「书单来了」
- 找到该领域的牛人要到书单
恰好鱼哥今天晚上就解决了我一个主题的大问题。
回归到今天晚上的课程,鱼哥主要分享了两个要点内容:
- 写作入门方法-读就是最好的学
- 写作入门5本书籍
“读就是最好的学”这一点有很深的认同。
写作的前提是积累,积累什么?如何积累?
我们可以积累的有我们的内在文学素养,当然还有我们的阅历。
阅历这个东西是需要时间的考量和对生活的感知,而内在文学素养是我们可以通过方法论去弥补和学习的。
所以读书是最有效的积累方法,也是我们写作的门票!
我之前看过很多写作的书籍,当然每一本书籍差不多都是通过搜索和别人推荐的,但是看了那么多书籍,我的写作水平依旧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我陷入了写作的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鱼哥有一句话说的我醍醐灌顶。
鱼哥说“看干货文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误区和假象,而且让自己的写作变得很窄。
回顾自己的以前的写作,都是看的干货类书籍,而且以前也会进行爆文的拆解,这在无形当中就让我陷入了写作的误区。
而写故事,可是让自己的思维逻辑跳跃,同时在故事创作中也会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那些打动我们的爆文往往都是故事文,而当中也都有作者本人的感情融入其中。
一味的模仿,只能学习到作者的表面,但不能学习内在的精髓。
所以,我决心先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所谓的写作定位,认认真真的从一名小白开始写起,从看故事开始,从写故事开始。
关于书单的推荐,以前自己没有考虑过被推荐的这本书到底是否对自己有帮助?自己以前的选书依据都是参考豆瓣评分,从别人那里获得,没有思考过自己当前的水平是否适合?
鱼哥今晚推荐的这几本书籍,包括每一本书籍推荐的理由都让我感动,同时,也让我在选书这件事情上开始认真的思考。
我们的书单究竟是为了选书而选书还是为了读书而选书?
毋庸置疑,当然是为了读书而选书,所以在选书前先要对自身的水平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包括我们选择一本书后要看这本书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从《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到《精简写作》这其中的过程也是自己写作过程的过渡,而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文字由多到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每个人所必要经历的。
多,就是在写作初期尽量的描述清楚,交代细节,因为这代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少,就是在写作后期要对自己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负责,用精简的文字交代清楚,减少人的注意力消耗。
而自己目前所处的阶段,是需要「多」的阶段。
只有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写出打动人的句子。
在学习完鱼哥今晚的分享之后,我还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价值?
我们想要通过一篇文章传递什么样的价值?
比如今天上午自己写自己的故事,我只是简单的把自己近一年来的故事表述出来了,但好似没有任何的价值可以传递给读者。
其实自己内心想要传达的东西,和实际用文字表现的东西不一致。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鲜活的人,而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我们在描述之外,去深挖内在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总结一下:
今晚通过鱼哥的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有:
-
读很重要,但读什么更重要。
-
选书时思考自己的定位,这本书是否适合,读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想要在这本书中解决什么问题,读完又有哪些收获。
-
写故事要多积累,多体验,不仅仅要描述还要有感情。
-
写完文章要改,多改,站在读者角度:这个故事(这篇文章)可以给读者带来什么价值?
-
多去写,当写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再去精简,在量不够的时候,只能下笨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