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2】菩萨乘见地概说——二转法轮纲领

82】菩萨乘见地概说——二转法轮纲领

作者: 大日光 | 来源:发表于2020-10-08 08:08 被阅读0次

    弟子问:

    上师仁波切您好!弟子对于空、苦、无常有一些体会,学习了您的教言,对于将这些体会升华为菩萨乘的见修生起了极大的热情,您在上次的教言中已经谈到菩萨乘的见地,弟子挚诚祈请您对于菩萨乘的核心见地做一个更详细的开示,令如弟子一般的有缘能迅速趣入菩萨之道。

    上师仁波切:

    嗯!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佛世尊对于轮回与涅槃的整体解读,可以非常清晰地确定并且也了解了根本乘与菩萨乘大致的差别。

    当我们真正地做好准备,将根本乘的见修行果,升华为菩萨乘的见修行果的时候,要确定如下几个方面:

    佛世尊所宣讲的一切教法的根本,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而对于“生灭法”或者“有为法”来说,外相是“无常”的、本体是“虚幻”的,只有超越有为法之后的智慧,才是清净涅槃所摄的“无为法”。对此涅槃,具有经验的祖师们,将佛世尊一生的讲法,区分为“三转法轮”。

    初转法轮,主要是以出离心为主,通过“苦谛”指出轮回的现象;以“集谛”宣说轮回的缘起,分解轮回的形成;以超越无常、变异、痛苦的果位为“灭谛”;以达成离苦之寂乐的方便为“道谛”,这就是以根本乘为主的教法。

    二转法轮,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地介绍“有为法”与“无为法”的差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是说,透过外在现象的“无常”与本质的“不实”和“虚幻”,可以将一切有为法都抉择为虚幻如梦境一般的展现,对此特征,佛世尊开示为“空性”,虽然在声闻乘的一些经典当中也有“空性”这个词汇,但是其真正的含义,则是在二转法轮的时候,才做了如实的解释。

    为了便于升华见修行果的次第,现在我们先以中转法轮的要点来做菩萨乘见修行果的大概介绍:

    空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显现出来的境界,一方面是一切诸法的本质。

    显现方面,如同初转法轮时,佛世尊所说的“诸法因缘生”,所以,只要有无明为因,就一定会展现十二缘起的循环,出现三界六道的各种业力境界,就像梦境一样,在醒来之前,都会不断地展现,只有彻底超越了无明,一切轮回的根源才会被断绝,这样才能获得究竟意义的寂乐涅槃。

    本质方面,就像梦境一般,虽然清清楚楚地展现出各种境界,实际上也毫无真实性可言,虽然现似真实,实则是从来不曾真实的虚幻不实的幻境而已。

    这个能够展现一切、又不会因为显现而改变的本质,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

    也就是说,因为具有能展现的特性,所以随缘起而展现三世、三界、六道等等不同的境界,而因为其本质如同梦境无实的缘故,所以从本质来说,始终是如如不动的,《心经》中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切诸法的展现和本质,就像镜子里面投射的影像和镜子——影像与镜子是同体的,无论展现为有色、无色,始终都是不真实的显现而已;

    而因为本质是空性的,所以可以从中展现一切诸法,就像虚空之中可以出现彩虹、明镜之中可以投射影像一样。

    这当中的显现就是有为法,本质的空性是无为法。

    因为显现的现象或境界,就像镜中影像一样是无常、无实的,所以是有为法;而能显现的本质,就像镜面一样,永无倾动、毫无改变、本来清净,所以是无为法。

    当我们大致了解“空性”这个词汇的含义之后,按照之前根本乘的分类,将一切诸法区分为心法和色法两种:

    一、色法:

    我们已经确定了,一切诸法的本质都是空性的,因此,无论是可以被看到、被觉察的境界,还是不可以直接被看到、被觉察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的一切色法始终都是空性的。

    二、心法:

    一切心法所包含的,就是三世一切分别念,这个无论用六识、七识、八识或者更多分类来解释,总和起来,就是轮回之心而已。

    这个导致轮回的心,以无明发动,执著有一个依因缘假合而生的“自我”真实存在,随着三世因果的交替,执著业力所现的不同色身形态为自我。这个以四大、五蕴的业力假合为“自我真实存在”的载体,通过了解空性,我们就非常容易地了解,无论我们执著了多久、改变了多少次六道中不同身份的自我,因为每一世、每一次都必然地无常和无实的缘故,除了是被无明妄想推动的一念——“执我为实际存在”的心念之外,从根本上看都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三界六道中被执著为“我的身体”,还有被执为“我的心念”的,都是无明的展现,从来不曾真实,永远也不会成为不变异的真相,就像执著梦中的身体和自我一样。

    像这样,我们将根本乘当中学习过的心法和色法两种,用执著自我为真实的“人我执”和执著诸法为真实的“法我执”来区分,而这两种都是空性的,所以被称为两种无我,即“人无我”和“法无我”。

    综上所说,从细致、具体、次第严谨的声闻乘见地,升华为二转法轮当中所说的两种无我的空性,已经极为浓缩而精要地将一切有为法作了归纳,只要如实地领会了空性、无我的无为本质,就如实地获得了菩萨乘教法二转法轮的根本见地。

    作为规范见地远离“恒常”和“断灭”两边的纲领,所谓:

    “以智慧故,不住三有,

    因悲心故,不住涅槃。”

    遵循至尊弥勒菩萨的教规,按照实际修行把握的差别,将空性与悲心的修行分为三个阶段,这当中,又分为两者,即:初业行者的见修要点和具有经验者的见修要点。

    初业行者的见修要点:

    因为洞见了一切诸法是空性的,所以没有真实的轮回可得,而轮回虽然不曾实有,如我一般执著自己为实有的众生,却因为妄执自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沉沦于如梦的轮回恶浪之中。因此,初业行者,因为不纯熟无我空性的缘故,主要修行“针对如母有情的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此而引生瓦解自私、我执等粗大分别念的智慧,这是最初阶段的修行。

    其次,具有经验者的见修要点:

    稍微具有经验,了解两种无我之见地的修行人,则要以专注于“无我智慧本体”为主的修行,销灭无明、我执、习气的现行力量,这是第二阶段的修行。

    对于已经获得如实领会以及忍加行以上的修行人,则不须刻意修行有相和造作的智慧,而是于根本位的时候,唯独串习“了无落处的空性本身”,以此穿透一切轮涅分别,直接契合无变异的空性本体,这是第三阶段,也就是纯熟了空性与悲心之命要的修法。

    现在我们大致地总结一下要点:

    菩萨乘对于一切诸法的总结,以一切轮回诸法的有为法和无变异的无为法为纲领的时候,无明引生的一切诸法都是有为法,而涅槃的智慧是我们要证悟的无为法。

    有为法当中的心法和色法,仅仅是因为无明的障蔽,就像镜中的影像和迷乱的梦境一样,虽然展现生住坏灭的变迁,而本质却是不曾改变、无可改变、永不变异的空性,这与无为法是同一个本质,如同镜中的影像与镜子一样。

    轮回诸法的展现,完全遵循十二因缘的规律,这个无误的实相就是世俗谛【梵文:saṃvṛti-satya संवृति सत्य;巴利文:sammutisacca  सम्मुतिसच्च】,意即世俗世界的真理。但凡在轮回之中,因果、业力等一定真实不虚,所谓: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诸法的本质,是永无变异的空性,这部分就是佛世尊所说的胜义谛【梵文:paramārtha-satya परमार्थ सत्य ;巴利文:paramatthasacca परमत्थसच्च】,也就是最终的实相。

    所以,纵然是如梦如幻的轮回境界,在世俗谛之中也是真实不虚的,就像虽然醒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梦境是虚幻不实的,而陷入梦境的时候,却仍然要执著和追随梦境一样;而对于本质是空性的胜义谛获得领会和确定之后,把握在超越实执、二执等执著边际的智慧中,就是菩萨乘二转法轮见修的核心。

    现在我们来大概归纳一下,菩萨乘中关于二转法轮的见修行果:

    见地:空性、悲心不二的二谛圆融。

    修行:建立在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要点上,结合九次第定,依次或者顿超地修行五道十地,这个大致的区分,我们再另行说明。

    行为:于世俗谛上,修行发愿自他成佛的愿菩提心,和为了达成自他究竟利乐而圆满六波罗蜜等无量法行;于胜义谛,则不离二谛圆融之觉知的胜义菩提心。

    果位:胜义谛的空性智慧获得究竟的时候,能够获得佛陀的自利法身;世俗谛中,尤其是仰仗菩提心、大悲利他心的力量成熟,获得利他色身,也就是圆满报身及千百万亿化身。

    三转法轮之中,中转法轮升华我们在根本乘阶段,对于心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的认知,将一切都归纳在空性和利他心之中,如果对此如实确定,并且结合见修行果的次第修行,便能够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成熟的个别利根菩萨,也有在即生之中亲觐法身的不可思议境界的!因此,务必由衷地生起欢喜、勇猛之心,如实地领会、确定、串习以大悲利他心为精华的空性智慧,仰仗诸佛菩萨的大悲加持,迅速地获得自利解脱,成办能够尽虚空际饶益一切如母有情的利他事业!

    末转法轮的大概区分,我们将在下节与大家分享,预祝大家能够在佛世尊完备教法的引领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暇满人身的功能,速疾获得现量解脱道的把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2】菩萨乘见地概说——二转法轮纲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sc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