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已经过去,盘点过去一年的科技资讯,知识付费与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比特币区块链并列,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有不少人已经成为知识付费服务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知识付费的运转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是出版、教育和培训等传统领域系统化、标准化的输出,称为「硬知识」。
- 另一种是根据个人认知盈余产生的知识凝练和实践总结形成体系化的价值输出,称为「软知识」。
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付费」,一般是指后者。
极光 2017 年的《知识付费类 App 研究报告》利用 2016 年 5 月到 2017 年 3 月十一个月里极光大数据平台的监测数据,针对主流软知识付费类 app 进行分析,呈现了知识付费时代的用户特性和发展趋势。
文章将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分为音频点播、在线音频讲座和语音问答三种形式,以喜马拉雅 FM、得到、知乎和分答四个 app 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 app 渗透率、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城市等级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截止到 2017 年 3 月,喜马拉雅 FM 的的用户已经达到 5701 万,知乎 1955 万,远超其他几个知识付费 app;几个月来,喜马拉雅和知乎的新用户数量趋于平稳,得到用户上升幅度较大;各大 app 用户以男性居多,知乎男女比例接近 7:3,得到大致为 6:4,喜马拉雅 FM 和分答男性占比分别为 51.5% 和 52%;用户年龄都以 20~24 岁为主,20~34 岁用户占了总人数的 80% 以上;用户更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喜马拉雅 FM 有用户下沉的趋势。
美中不足的是,报告中没有透露 app 用户中付费用户的占比、付费次数和金额、付费栏目以及用户学历等深层信息。从已知数据可以看出:知识付费类 app 已经慢慢普及,知识消费的主力军将会是一二线城市的 85 后和 90 后,暂时以男性为主。
毫无疑问,我们进入了知识付费时代。
知识付费更像是一种服务,知识生产者将自己的积累提炼成一定的内容和模式,来满足付费用户的需求。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知识分享服务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得益于一代人消费意识的改变,知识付费被逐渐接受,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或许会有很好的发展。
事实上,纵然知识付费可以有效缓解当下年轻群体的知识焦虑,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会取代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被求知人群广泛采纳。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社会人群分工不同,对不同领域的知识要求也不同。有人追求广泛涉猎,浅尝辄止,也有人精益求精,咬文嚼字,这样一来也就会选择不同的知识获取途径。
知识付费类的服务更适合做浅层次的科普,传统途径则适用于严谨深入的学科研究。除此之外,在一些情况下,知识付费的受众接收的只是生产者将知识消化一遍后的产物,即「二手」知识。这类知识很难说有营养,或者说未经自己独立深思的知识,很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受众会在付出和收益中权衡,找到一种最能取悦自己的知识获取方式。
正是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不一,所以知识付费并不会取代传统的知识获取形式,也不会对传统知识传播途径造成威胁,而是在上升中达到一个平衡,慢慢实现共存。
「本文系极光征文 | 写写文章就能赢 Filco,岂不美滋滋的参赛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