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顾城诗全集》
一说到「顾城」这个名词,对于喜读现代诗的同好们连忙就会想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早发的种子》);「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最近花了十天左右把《顾城诗全集》看完,顾城两千多首现代与旧体诗,逐字逐句浏览一遍,明显可以看出分为两期。前期明快易懂,后期变而为模糊晦涩。顾城前期童话诗可概括为:用童话说童心,用童心说世界。后期的朦胧诗可概括为:语言优美自然,诗意朦胧迷离。
「童话」阶段
全书按照编年体辑录顾城的现代诗、旧体诗。通读顾城诗上卷,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顾城的现代诗深受中国古代旧体诗影响。尤其是绝句的影响,在四句一小节的组诗里,顾城特别喜欢在第一、第二、第四句末尾押韵。
而且顾城在这前期几百首现代诗里押韵特别频繁,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读「顺口溜」一样,和「街边宣传口号」没什么区别,(当然并不是全部)缺少那种诗的韵味。这就是古代诗人基本不写柏梁体或排律的原因之一。
我也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古人的长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古体诗押韵更自由,可以随时换韵,避免了一韵到底,又兼顾了诗歌的音乐美。
现代诗还是以少押韵为主,让句与句之间拉开一点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当代诗人写诗写的都是那种徒诗,不是拿来娱乐歌唱的,它只是一个纯文本。像这种押韵非常频繁的事还是让给现代流行歌曲来做吧!
现在我们随意选取几首顾城前期的现代诗:
《太阳照耀着》
太阳照耀着冰雪,
冰雪在流着眼泪;
它们流到了地上,
变成一汪汪积水。
太阳照耀着积水,
积水在逐渐干枯;
它们飞到了天上,
变成一团团云雾。
太阳照耀着云雾,
云雾在四方飘荡;
它们飘到了火道,
变成一个个空想。
1970年 春 火道村
《商人、马夫和洪水》
发洪水啦!发洪水啦!
大地上响起可怕的喧哗。
商人和马夫丢弃了车辆,
慌忙爬上一根树杈。
呵,洪水好像凶猛的狮子,
摇荡着金发,舞爪张牙。
负重的树杈东躲西闪,
眼看就要齐腰折下。
车夫凄惨地向上帝呼救,
但商人却比上帝更有办法。
他对准车夫猛蹬一脚,
洪水中就增添了一朵绝望的浪花。
当大地渐渐恢复了平静,
人们才开始议论这种残杀。
“一切罪恶属于洪水!”
商人总相信这种说法。
1979年12月
《鱼缸中的惨案》
一条古怪的鲇鱼,
被放进金鱼缸里。
孩子天真地以为,
它只是有点滑稽。
鲇鱼是有点滑稽,
摇动着一对长须。
可等到台灯熄灭,
它就露出了本意。
金鱼虽受过教育,
却不懂生活的哲理:
衣裙无论多么华美,
也难比牙齿的锋利。
有几只被咬破肚皮,
剩下的也鲜血淋漓。
鲇鱼虽已吃饱,
却仍在热情地追击……
孩子早上醒来,
不由得哭哭啼啼——
鱼缸里一片通红,
鱼儿都已经死去。
金鱼们死于失血,
鲇鱼则死于窒息。
他们是受害的难友,
凶手据说叫贪欲。[1]
1980年3月
由上面三首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顾城诗歌的押韵规律以及一股“童话”和“寓言”的味道,难怪顾城写了一首《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难怪舒婷会称顾城为“童话诗人”。顾城前期的现代诗还比较浅显易懂,这可能跟他的年龄有点关系!此时顾城也才二十来岁,正好是一名大学生的年龄,入世不深,不过顾城天生就是一个诗人,所写的诗几乎都是凭借一颗诗人之心——敏锐的观察力、奇崛的想象力和纯真的心灵本质。这前期的诗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简单、自然、明快。
「朦胧」阶段
但是到了8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顾城的诗几乎就是“天书”了,文字依然简单优美,但是意旨不明。此时期刚好也是“朦胧诗”崛起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江河、芒克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既有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采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作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朦胧抒情。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与方式,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
正因为朦胧多义,他们自然也会遭到人们的诟病。章明在《令人气闷的“朦胧”》中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尤其是我们当今90后的共同感受!当时的章明这样评价这些诗“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2]有的批评家也称这些诗为“古怪诗”,评论道“现在的古怪诗,不是现实主义的,有的甚至是反现实主义的。它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古怪诗的特点,就是玩弄恍惚朦胧的形象,表达闪闪烁烁的思想”。[3]
顾城80年代的大部分朦胧诗就是如此,读起来非常优美,但是往往读完整首诗之后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知所云。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真的可谓是“有句而无篇”,虽然人们都不懂,可是心里就是喜欢这“阳春白雪”。这一点刚好与晚唐李商隐的诗一样。李商隐可谓就是朦胧诗的祖师爷。
李商隐的诗以语言绮丽,用典丰赡著称,而他的朦胧晦涩主要就来自典故的运用,重要的是就算你知道这些典故,也不能对他的诗意盖棺论定。
顾城的现代诗虽然不是用古文写成的,我们几乎每一句都能读懂,但是联结起来一起来看,就都不懂了!试看下面三首朦胧诗:
《窗帘》
都说你妈妈疯了
就她没说
她们在那边
你走食堂
她们用脚踢
她也踢了
晚上 刚刚回来
老的还可以排队
把往事
联在一起
很不容易
你常发现
它们之间的距离
超过站台间的距离
1986年1月
《桌子》
门开过
里边没有人
里边什么也没有
用刀去摸
看马车
你忽然醒着
像一朵花
变红
像一件衣服
湿头发黑头发头发头发活了
1988年3月
《忘事》
时间还早
他去看房子
房子里有水
我带着你
过了好多栅栏
后来我们就成雨了
她恨恨地站着
紫得发光[4]
1989年3月
顾城的很多朦胧诗都是这样,我以为对于这类诗读者就没有深入理解的必要,如果真要弄懂它的诗意,必须拥有「诗心」,即诗人的特性。像异于常人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方式……顾城后期的朦胧诗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太大,距离太远,诗意不能连接成一片,不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这些诗几乎就是不同意象的排列组合,他的一首诗的几小节就可以用如下四个意象来形容:
第一小节:飞机
第二小节:汉堡
第三小节:游鱼
第四小节:台灯
这四个意象都是支离破碎的,读者根本不能入乎其内,所以自然不能融入诗句,契合诗境。因此要想理解顾城的诗还必须是生在当时的人才能有些许可能,“像这种极端脱离大众的诗,只能在诗歌史中某个特定的时期里,由特定的人群欣赏”,顾城朦胧诗出现的时间刚好是十年文革之后不久,在他们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并且还是了解顾城的人,可能才能理解顾城的诗。
不过这也没有关系,正因为我们不了解,顾城的诗才更具生命力。钱穆下面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为我们作答:
我们读古人诗词时,不能照字面直解,其实各有其委婉曲折之深意。所以魏源在他的《诗古微》中说:「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所谓「奇文共欣赏」,欣赏的心情等于第二次创造。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诗对每一位欣赏者均可作出不同的创造,故永远是活的文学。[5]
其实不仅是顾城的诗,其他人的诗我们也可以这样来处理;不仅诗歌可以这样处理,其他体裁的文本我们也可以这样处理。可能当你的人生经历丰富了,书读得更多了,或者某一天遇到相同的场景时,也许在你的脑海中忽然就会冒出一首诗,这时你就会知道「豁然开朗」的魅力!
18:21
16.11.20
上官清晨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诗全集(上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28—29,363—364,590—591.
[2]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6:204—205.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6:237
[4]顾城.顾城诗全集(下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249—250,403,488.
[5]钱穆(讲授),叶龙(整理记录).中国文学史[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1:20.
网友评论
我最近参加了文学大赛,能过来给我点赞评论吗?
不胜感激!!!
祝2018写作大顺,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