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个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知识的诅咒,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主观的认为,我们以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它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很容易,地球人都知道,我们认为对方应该很了解自己,我们以为这很简单,所以认为对方应该也会。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我们对我自己已经掌握、已经熟悉、已经理解的东西会在价值观假设上,这样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和判断。
而知识的诅咒,来源于斯坦福大学一个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牛顿在1990年做的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击节者拿到一份歌曲名单,上面列有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25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击节者任意选定一首,然后在桌子上用手指把歌曲的节奏敲出来,听猜者则根据敲击的节奏来猜出歌名。
由于这些歌曲太熟悉了,所以击节者事先预估猜中的概率大概有50%。然而,实际测试了120次后,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
预估与实际情况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击节者敲击节拍时,脑中难免同时响起歌曲的旋律。而听猜者感受不到任何旋律信息,他们只听到了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就像看到听到滴滴答答的摩斯电码一样,丝毫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跟“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是一样的,比划者觉得好简单啊,我比划得已经很像了,你怎么就猜不出来呢?因为比划者脑子里已经先有了答案,所以觉得比划得很像,很容易猜;但对于看猜者来说,唯一的信息来源只有对面的手舞足蹈。
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总是,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那么,知识的诅咒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最典型的就是教育孩子。记得有一天夜里,朋友圈里有个母亲发了动态:气死了,教了一个晚上的7+8=15,结果问他8+7等于多少,他还能不知道。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因为这位母亲知道加法交换律,也知道8+7=15,但她没想到孩子还没学过,而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么简单,孩子就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不知道?
同样的事情,几年后,发生在我身上。我拿出一些水果做演示,跟孩子说,你看,这堆是7个苹果,这堆是8根香蕉,加起来多少个水果?答:15个。再问,这堆是8根香蕉,这堆是7个苹果,加起来多少个水果?答:当然还是15个啦。
我问,为什么是“当然”?他答道:东西又没少,先数谁都是一样的。
我说,很好,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变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当你想不起来的时候,想象一下晚上的两堆水果。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让他理解,思考总结,再加深他的理解。
为避免因为知识的诅咒,将我们已知的东西,很好地传授或传达给对方,首先要做的是换位思考,用对方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推演一遍,然后找出对方的盲点,用他听得懂的方式加以说明。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句名言:“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以你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知识,其他人有些令你费解的行为都不值得发怒。
加油,努力克服知识的诅咒!
网友评论